《小珊迪》教科版教学参考
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说明
〔解题〕
小珊迪是一个外国小孩的名字。从故事的第一句话“故事发生在爱丁堡”来看,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发生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事,而小珊迪这个男孩正是故事的主人公。
〔结构分析〕
本文为一篇故事。讲了一个穷困饥饿的小男孩小珊迪,卖给“我”一盒火柴,为了给“我”找零钱不幸被车撞伤,最后死去的故事。
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将故事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第八自然段),写饿极了的小珊迪纠缠“我”买火柴,因为没有零钱,“我”怀疑自己上了当。
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第十一自然段),写小珊迪的弟弟来还“我”买火柴找的零钱,并告诉“我”小珊迪被车撞了。
第三部分(第十二自然段~第十四自然段),写小珊迪死了。
〔语意理解〕
“故事发生在爱丁堡”“有一天,天气很冷……”
这是故事的开头。非常简单地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爱丁堡,是苏格兰的首府;故事发生时的情境:天气很冷。寒冷的天气为下文小珊迪纠缠“我”买火柴做了铺垫。
“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儿,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冻得通红。”
这是主人公小珊迪出场后的形象描写。表明小珊迪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孩子,是一个瘦弱贫苦的可怜的小孩子。
1.“‘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2.“‘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
3.“‘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
4.“‘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我可以去给您换零钱。’”
这是小珊迪为了卖出一盒火柴换取一个便士央求“我”的话。第一句中的“先生”、“请”,说明小珊迪虽然贫困,但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第二句中的“只要一个便士呀”生动地表现出小珊迪话语中的恳求语气,表达出小珊迪是多么迫切地需要对别人并不算什么的一便士。第三句话强调了一便士对小珊迪的重要性。第四句话的语气由恳求变成了乞求,因为一便士对他太重要了,他需要一点点钱去买一点食物活下去。为了使“我”现在立即就买下火柴,小珊迪的服务很周到,“可以去换零钱”,实际上,为了获得那可贵的一便士,让小珊迪做更麻烦的事他也会去做的,虽然“没有零钱”也许只是“我”的一个堂皇的借口而已。这四句话中语气的迫切逐渐加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饥寒交迫的小孩子生存的艰难。
“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猜想,可能上当了。”
在小珊迪的乞求下,“我”动了恻隐之心,虽然没有零钱,但给了孩子一个整钱,等着他去找零。“他转身就跑了”,联想到小珊迪艰难的处境,拿到了比他期望的一便士多得多的钱,孩子撒腿就跑,一去无影踪是不奇怪的。读到这,大概每个读者都会和“我”想得一样———小珊迪骗了“我”的钱跑了。
“但是当我想到那孩子的面孔,想到他那流露出的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这是从“我”的视角观察到的小珊迪,孩子有着一张令人信任的脸孔。这句话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我发现他不是那个卖火柴的小男孩儿,但可以看出是他的弟弟。”
小珊迪的境遇已经很可怜,还带着一个小弟弟,弟二人的艰难困苦是可想而知了。
“‘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四便士。’小男孩儿说,‘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说不定他会死的……’”
原来珊迪的弟弟是来还钱的,并且他说明了小珊迪不能亲自来还钱的原因———他被撞伤了。这证实了“我”对小珊迪的观察:他是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即使是在被撞伤、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他依然没有忘记该还给人家的钱要及时归还,还派年幼的小弟弟把钱给先生送来。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多么高尚的人格。
读到这里,小珊迪的形象已经高大起来。读者为他凄惨的处境唏嘘不已,同时也会为他人格的尊贵而感到心灵的震撼。
“我让这个孩子吃了些东西,然后和他一块儿去看珊迪。”
这句与前面“我”动恻隐之心买了小珊迪的火柴相呼应,看得出“我”是一个心地善良、悲天悯人的人。为后文珊迪死前“我”答应照顾小利比做了铺垫。
“‘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
在生命垂危的时刻,小珊迪挂念的不是自己怎么能活下去,而是小弟弟怎么办,小小的珊迪自己虽还是个孩子,却对弟弟充满了父亲般的爱怜。他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奈,对弟弟的命运更充满担忧。
“我握住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对于珊迪兄弟俩来说,“我”只是一个买火柴的陌生人。而“我”最初是对小珊迪的穷苦境遇动了怜惜之心,后来是被珊迪的品质所感动,最后是为珊迪的遭遇痛心和震撼,“我”答应永远照顾珊迪的弟弟,是对珊迪最大的安慰。
“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像是表示感激。”
珊迪“目不转睛”的神情内涵很复杂,有感谢,更有惊讶。一个买了他一盒火柴的陌生先生答应在他死后照顾他的弟弟,是他所不敢想的。他的“目不转睛”里还有乞求,他的弟弟是他在人世唯一的牵挂,他把弟弟托付给了一个好心人,他可以放心地离去了。
〔写作特点〕
1.动人的故事情节,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
本课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小主人公珊迪虽然生存艰难,随时受到饥寒和死亡的威胁,但他保持着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和对亲人温柔的爱心。他的悲惨境遇让人同情,他的诚实和善良会触动人性深处最温柔的部分。
2.抓住人物形象、对话、神态等的描写突出人物品质和性格。(参见“语意理解”部分)
3.运用白描手法叙述故事,平实中见波澜,平淡中有震撼。全文少见修饰雕琢的语句,完全是一个故事的亲历者在陈述自己经历的一个故事,然而在平淡的叙说中却让读者受到了感动和震撼。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体会小珊迪的不幸遭遇,感受他诚实、守信、善良的好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理解体会其品质。
3.进行个性化阅读,培养阅读想象能力。
4.认识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内在品质。
难点:进行个性化阅读,培养阅读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操作要点〕
一、读书指导。
(一)多种方式导入。
可以以“钱币换算”的方式导入,如1元=()角,1角=()分,1先令=()便士。向学生介绍关于课文中出现的1便士的相关知识,1便士相当于人民币的7、8分钱,由此引出小珊迪的故事。也可以讲一个与“实守信”有关的故事,以引出小珊迪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2.再读课文,圈出文后生字,结合文中语句多读几遍。
3.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理解课文内容。
可以考虑用两种方法组织学生学习。一是整理课文内容,将课文分为三部分学习。第一部分:小珊迪纠缠“我”买火柴;第二部分:小珊迪的弟弟来还钱;第三部分:小珊迪死了。如果学生分部分学习有一定困难,也可以进行朗读理解式的教学。也可以在学生阅读质疑、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解疑式阅读。
参考安排的教学环节有:
1.通过反复读课文,可以看出小珊迪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贫穷、可怜,但诚实、守信、善良……)
2.练习朗读小珊迪纠缠“我”买火柴的四句话:
“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
“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
“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我可以去给您换零钱。”
读出小珊迪对一便士的迫切需求。体会小珊迪饥寒交迫的可怜境遇,和四句话中请求———商量———乞求语气的逐渐加强。感受小珊迪的内在品质。
3.朗读小珊迪弟弟的话,体会小珊迪的悲惨境遇和他的内在品质。
4.朗读小珊迪对“我”说的话,感受他临死之前想的是什么,进一步加深对小珊迪品质的体会。
(四)个性化理解与想象。
参考安排的教学环节有:
1.“我”为什么会以为上当了?但当“我”想到那孩子的面孔,想到他那流露出的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那种人”指哪种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小珊迪为了一便士苦苦哀求“我”买火柴,而在生命垂危的时刻却派弟弟把一先令找回的零钱给“我”送回来。难道他不需要钱吗?他为什么这样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小珊迪》文本细读
下一篇:王崧舟教学实录——《小珊迪》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