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听课反思
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其中的意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第一次执教三年级,对于古诗教学更是毫无经验,于是我特地请教了师傅陈东勤老师。通过聆听陈老师的课堂教学,我对古诗教学有了些许理性的认识:
一、紧抓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
古诗与现代文不同,字少意深,理解诗意是教学中的头等而事,而借助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平铺直叙地逐词逐句地提问讲解或问题居高临下,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均会影响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效果。我认为,问题的提出,关键所在是把准脉搏,切中要害,难度适中,当问则问。《山行》这首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全诗28个字共写了六处景物,弄清楚这六处景物极其特点也就成了理解诗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所在。陈老师在导入部分,就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说从近到远你看到了什么,这为后面古诗景物的描写理解作了铺垫。陈老师在指导完朗读后,就让学生说说古诗写了哪些景物,动笔圈一圈。孩子们很容易地就找到了“寒山”“石径”“枫林”“白云”“人家”等。而这些景物正是诗的重点所在,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这美丽的秋景呢,陈老师采用了以画解诗的方法,深受学生喜爱。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这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样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二、当讲则讲
小学教材中所选古诗大多属于唐宋时期,历史久远,文言色彩浓厚,故很多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文相比,相差很大,学生往往会产生异解现象。对于这些词,老师若让学生采用查阅资料等自学方式去理解,势必造成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且凭小学生的能力未必能找到确切答案,反而影响了对整首诗的理解;若片面追求启发式,必生搬硬套,故弄玄虚,使古诗教学苦涩无味。陈老师说,像这些词,就应“当讲则讲”,即向学生毫不保留地讲解,灌输。在教学《山行》一诗时,对“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中“坐”、“于”两字的理解,陈老师就直接讲授字义,省时省力,效果实在、明显。
三、给予学生思考讨论空间
古诗,讲究韵律,结构严谨,用字精当,有些字词意思似乎很明白,但放到具体诗句中理解一时又很难与整体连成一片。这些字,往往要经过老师的诱导和学生集体的讨论才能逐步得出结果。同时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如陈老师教学《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的理解就是此例,若让学生自学则会理解成“寒冷的山”,若老师讲解则让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理解也不会深刻。教学中,陈老师设计了如下三个小问题诱导学生讨论:1、诗写在什么季节?2、秋季山上的景物有什么特点?3、这样的景色特点给人什么感觉?在回顾全诗逐步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学生自然深刻地领悟了“寒”字的意思。
古诗教学并无定法,不论是“逐词逐句稳步理解诗意”的扎实式教学,追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也会吟”境界的诵读积累式的教学,“在自学中提高理解古诗能力”的放手式教学,还是沉迷“进入意境,品味诗意,写成小品文”的赏析式的教学,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古诗的特点进行思考斟酌,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古诗鉴赏能力。这也将是我以后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山行》教学反思之五
下一篇:《山行》电子教材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