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词句 感受建筑之魅力

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大凡留存下来的,值得细细欣赏的建筑,都是美的艺术。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路易斯·巴拉干说过:“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对于悉尼歌剧院来说,它留给世人的就是这样一种闪烁着生命活力的美感。
  课文《悉尼歌剧院》是三年级(上)的一篇讲读课文。全文短短的五个自然段,向读者介绍了悉尼歌剧院这一举世闻名的建筑的独特魅力。具体自然段安排如下:
  第一、二自然段:概括地叙述了悉尼歌剧院是悉尼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的标志。
  第三自然段:重点描写了悉尼歌剧院独特、美丽的造型。
  第四自然段:简略地介绍悉尼歌剧院的内部结构及其设备。
  第五自然段:交代整座建筑的设计者和完成时间。
  对于三年级的学而言,课文内容的理解并非难事,但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揣摩,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悉尼歌剧院的美丽独特却并非易事。
  “始终保持度文本言语的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对每一句话、对每一个词,甚至对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抱有那种黛玉进贾府的敏感和警觉。”(王崧舟语)怀着这样的一种敏感和警觉,一遍一遍读课文,最后聚焦在这样的一些关键词句上。
  关键词——巧夺天工
  这个词在课文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对悉尼歌剧院独特的造型、别致的外观的总结,又是对它和周围的建筑浑然一体的赞美,还是对悉尼歌剧院为什么会成为这座城市标志的注释。因此如何深入理解这个关键词也将成为学习本课的重点。“巧夺天工”这个关键词中的“关键”是“巧”,“巧”即“巧妙”之意;悉尼歌剧院的“巧”至少已包含三层意思:一外形“巧”,像白莲、像扇贝、更像远航的白帆,独一无二、别具特色;二地理位置“巧”,它依山而建、三面临海,可以想象当初建造之难;三搭配“巧”,好马配好鞍、红花配绿叶,悉尼歌剧院不孤单;它和周围的建筑,尤其是悉尼大桥浑然一体,互相衬托,因而尤显“巧”。
  关键句——
  1、整座建筑洁白晶莹,像一瓣一瓣盛开的白莲,又像几叶张开的扇贝,再仔细一看,更像一组要出海远航而扬起的白帆。
  三个比喻,细致地描幕出了悉尼歌剧院独特、美丽的外形,这样的描写形神兼备。“形”似:外形相像,像白莲、像扇贝、像白帆,比喻生动、恰当;“神”似:悉尼歌剧院和“白莲”、“扇贝”、“白帆”一样,它们都在湖海之上“盛开”、“张开”、“扬起”,写出了别具一格的动态之美。
  2、可是你知道吗?悉尼,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它的标志是什么呢?
  大袋鼠?不对。鸭嘴兽?不对。让我告诉你:是悉尼歌剧院。
  为什么一个歌剧院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志呢?……
  这些句子散落在课文的一、二、三自然段中,初读这些句子,似乎看不出这些句子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仔细再读,我们发现这些句子有一个共同之处,用设问来介绍这座举世闻名的歌剧院,引起我们的思考,也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从句式来看,一连串的自问自答、活泼、俏皮而不显得单板,就似乎是两个孩子之间的游戏一般,充满童趣。教学中我们不妨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这一种童趣。
  3、悉尼歌剧院不仅外观漂亮,而且它的内部结构科学设备讲究。
  显然,这是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内部机构怎样科学?设备如何讲究,这是课文后面叙述的内容。文章用列举数据的方法作了具体的介绍,这也是一般说明文主要的写作手段。
  高尔基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语文学习不通过这个中介,不通过这件衣裳,人们就没有办法触摸包裹在“衣裳”里面的事实和思想。而词句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构成所有文章的“砖瓦”,没有对词句的理解,就没有对篇章乃至整部作品的理解。众所周知,词语教学和语段教学是中年级阅读教学中两个最基本的落脚点。在当前“人文”满天飞的语文课堂,如何关注词句,把阅读的触角伸向咀嚼词句的滋味,品味词句的意薀,这是中年级阅读教学中亟待加强和重视的问题。
  一个词语,三处关键的句子,是整篇课文的支撑点,紧紧围绕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诵读文字,展开想象、提供画面,让学生从文字的字面意思走进去,最后再走出来,真正领悟悉尼歌剧院这一建筑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