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神贯注》中几处有问题的地方

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1.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这段话描写罗丹的肢体语言体现大师工作的投入。错误一,句子的外显逻辑是罗丹肢体器官的先后排列,分别是腿、嘴、眼睛、嘴、脚、手,这里前后重复,也不按顺序,有点乱套;错误二,句子的内在逻辑应是罗丹的情绪,是从平静到悄声、小声、大声、争吵,现在也乱套了。
  原文《成功的秘诀》是正确的:
  他就捡起一柄塑像用的木质小刀来。小刀在柔软的泥土上轻轻拂过,使像身的肌肉产生一种更细腻的光泽。老人的手指活泼起来,眼睛里放着光芒。
  “还有这里……这里……”他又修改了几处地方,再退一步,细细观察。又把架子转过背来,喉咙里喃喃地发出奇怪的声音。有时他欣然微笑,有时他眉头紧皱,有时捏了一点泥,加到像身上去,又轻轻抓掉一些。
  可以看出,原文描写细腻,文学色彩浓烈。能用原文最好,如不能用原文,可把原先的两个句子改成三个并列的分句,分别写罗丹的嘴、眼睛、四肢,如下:
  只见罗丹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跟谁激烈地争吵起来了;他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2.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喝醉了酒一样”不符合大师此时的创作状态。醉酒以后多半狂吐乱泄,人事不醒,什么事情也不能再做。罗丹此时是沉醉而非酒醉,一字之差大相径庭。
  原文《成功的秘诀》:
  除了创造他理想中的塑像之外,什么都忘记了。似乎天地间只有这工作的存在,好像上帝着手创造世界的第一天那样。
  原文用上帝造人来形容大师的沉醉于艺术的状态,似乎让我们读者看到罗丹身上此时罩上了一层神性,比课文中成了酒鬼要贴切多了。编者可能因为原文中涉及到上帝就改成醉酒了,但上帝在西方生活和文学中如此普遍存在,明明存在却视之不见这不是科学的态度,建议用原文。

  3.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痴痴微笑”怎么看都有点傻呆呆、痴愣愣的样子,不宜形容如罗丹这样的大师。
  原文《成功的秘诀》这样写:
  后来,他大功告成似的松了一口气,丢下小刀,把刚才的那块湿布给塑像盖上,那种小心翼翼的神情,宛如一个男人给他情侣披上披肩。然后转身向外,那魁梧的老人恢复了初见时的样子。
  用“宛如一个男人给他情侣披上披肩”形容大师对得意作品的珍爱,如给成人看是很贴切的,编者认为给孩子看不合适,但也决不能如编者那样改成“痴痴微笑”。可以改成: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久久凝视、微笑,如慈爱的父亲望向初生的女儿。然后他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4.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来,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哟!你看我,简直把你忘记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简直把你忘记了”,是还没有忘记、差点忘记。已经走出门去准备锁门了,是“真的把你忘记了”——这是矛盾的。
  原文《成功的秘诀》如此写道:
  他还没走到门口,忽然发现了我,他一惊。直到这时候他才想起了我,刚才的失礼显然使他非常过意不去。“对不起,先生。我简直把你忘记了。”
  这就清楚了,“他还没走到门口,忽然发现了我”,所以可以说“我简直把你忘记了”。建议改成:
  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来,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哟!你看我,竟然把你忘记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5.从课文的描述看,茨威格写作此文显然年纪已经不小,(“饭后,罗丹带着这位挚友参观他的工作室。”)插图上茨威格也是一中老年男人形象。但如此的话跟事实不符(原文中此时茨威格25岁,跟罗丹也不是挚友,而是新朋),也跟最后一段话不符:
  他后来回忆说:“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一般说“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的意思是刚走出校门不是很长时间,这跟原文的25岁符合,与中年或老者的实际不符。
  建议在文中加上茨威格25岁的背景。


  附课文:
                   全神贯注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他家里做客。饭后,罗丹带着这位挚友参观他的工作室。走到一座刚刚完成的塑像前,罗丹掀开搭在上面的湿布,露出一座仪态端庄的女像。茨威格不禁拍手叫好,他向罗丹祝贺又一件杰作的诞生。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点儿,脸上……对不起,请等一等。”他立刻拿起抹刀,修改起来。
  茨威格怕打扰雕塑家工作,悄悄地站在一边。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茨威格见罗丹工作完了,走上前去准备同他交谈。罗丹径自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
  茨威格莫名其妙,赶忙叫住罗丹:“喂!亲爱的朋友,你怎么啦?我还在屋子里呢!”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来,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哟!你看我,简直把你忘记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威格对这件事有很深的感触。他后来回忆说:“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附原文多个版本之一:
                 成功的秘诀
                  茨威格

  25岁的时候,我在巴黎一面研究,一面写作。那时发表的文学作品,已有不少人赞美;其中有些连我自己也很喜欢。但在我的内心深处,总觉得还可以更加完美一些,虽则自己不能决定短处究竟在什么地方。
  在这个时期,一位艺术大师给了我一个极大的教训。这教训初看似乎是无足轻重的小小际遇而已,事实上却是我一生写作生活的转折点。
  有一晚我在维尔哈伦先生家里,他是比利时的名作家。同座有一位年长的画家,慨叹雕塑艺术的退步。我那时年少气盛,竭力反对他的意见。我说:“以巴黎而论,难道我们就没有一位雕刻家足以与米凯朗基罗媲美吗?难道罗丹先生雕刻的《沉思者》《巴尔扎克》,不是跟用以雕塑他们的大理石一样同传不朽吗?”
  我的驳辩说完之后,维尔哈伦欣然地拍拍我的肩头。“我明天就要去拜访罗丹先生,”他说,“跟我同去。凡像你这样的钦佩他的人,就有权利跟他会会面。”
  我满心高兴。但第二天维尔伦把我介绍给那位雕刻大师之后,我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们两位老朋友谈天说地,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不必要的旁听者。
  然而那位大艺术家是十分和善的。我们告别的时候,他转过脸来对我说:“我想你或许要看看我的雕刻作品。可惜都不在这里。但请你星期日到我梅登的乡下住宅来,并且我们可以一同用便饭。”
  在罗丹朴素的乡下住宅里,我们坐在一只小桌子周围吃了一餐家常便饭。他慈祥而柔和的顾盼,坦率的神情,立刻使我忘记了局促。
  他的雕刻室也很简单,装着高大的窗子。里面有已经完成的雕像,更有许多石膏塑的作为试验的模型——一只膀子,一只手,有的甚至只是一个指头或一个小小关节;桌子堆满种种素描的图形。这地方显示出它的主人一生在不断研究,不断工作。
  罗丹套上一件白布外衣,立刻变成一个工人的样子。他在一个雕刻架前立定了。
  “这是我最近的作品,”说着他揭去盖在上面的湿布,就露出一个女性的半身像来,神采焕然,那是用泥土塑的。“我觉得这已是完工的了。”
  这身体魁梧、肩膀宽阔、一脸灰白胡子的老人后退了一步,侧着头细加端详。“是的,我想没有什么毛病了。”
  但审视了一回之后,忽又喃喃自语道:“只有那肩膀上面,线条仍嫌太硬。对不起……”
  他就捡起一柄塑像用的木质小刀来。小刀在柔软的泥土上轻轻拂过,使像身的肌肉产生一种更细腻的光泽。老人的手指活泼起来,眼睛里放着光芒。
  “还有这里……这里……”他又修改了几处地方,再退一步,细细观察。又把架子转过背来,喉咙里喃喃地发出奇怪的声音。有时他欣然微笑,有时他眉头紧皱,有时捏了一点泥,加到像身上去,又轻轻抓掉一些。
  如此继续了半小时,一小时……他从没有对我说一句话。除了创造他理想中的塑像之外,什么都忘记了。似乎天地间只有这工作的存在,好像上帝着手创造世界的第一天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