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朗读指导之我见

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以《泊船瓜洲》为例谈谈古诗朗读技法的指导。
  1.抓住韵脚,读好诗韵。
  诗韵是古诗朗读中潜在的情感语气,它主要依赖于读准平仄音,表现好韵脚韵音等得以实现的。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朗读古诗要想表现出诗韵,首先要将平仄音读正确,如诗中的“间”字是仄音jiàn,如果读成平音jiān,就会损伤音节的谐和效果。其次要注意将各韵脚的音节读得正确中肯。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缓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此外,诗歌朗读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2.把握要素,读准诗意。
  引导学生把握好古诗的节奏、重音和语调等要素,准确表现诗意。(1)节奏。如《泊船瓜洲》一诗,可指导学生合理划分节奏并用符号加以表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重音。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表示。如本诗应把“只、又、何时”读成重音,强调诗歌的内在情感。(3)语调。根据诗歌表达的情感,确定哪句用升调读,哪句用降调读,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做如下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调时音量逐渐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平缓。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和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3.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经查找资料,该诗写于他再次入相的赴京路上,泊船瓜洲古渡之时。这次复相,意味着对他前期改革的肯定,此时此刻,一种将要为国家一展雄才的欢愉充盈着他的整个身心,然而他毕竟是一个身历风霜的政治家,对前途并不抱有幻想,倒不泛丝丝忧愁。回望自己的第二故乡——钟山,他在想:什么时候事功有成,在明月清辉之下,我将回到钟山;万一事功遇阻,这山林绿野正是我最好的归宿。如果没有以上这些背景资料,就会误以为这是一首普通的思乡诗,感情体验也就相差万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如《泊船瓜洲》一诗,虽说课本没有插图,但教师可以用简笔画形式,简单勾勒出长江、瓜洲、京口、钟山的空间位置以及诗人、月亮的大致形象,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形象的凭借,然后可播放《春江花月夜》片段,并通过教师的诱导性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最后让学生扮演诗人角色进行吟诵。这样的朗读,真情实感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以上几点,是相辅相成的。重读、停顿、语调、语气、语速等朗读技巧是“有感情朗读”的保证,而这些技巧是在朗读者对语言材料充分理解、感悟、直至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已有语感经验而自觉表露出来的,如果教师抛弃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是在朗读的外在表现形式——朗读技巧上做文章,虽然学生读得绘声绘色,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和一台朗读机器有何区别?
 
上一篇:《泊船瓜洲》教学启示     下一篇:泊船瓜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