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呀爱的——白居易《观游鱼》乱谈

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唐代诗人中,我对杜牧的印象不好,老觉得他说话酸歪歪的。而对白居易的印象不错,即使有“樊素樱桃口,杨柳小蛮腰”的那点儿破事,我也认为,在唐代毕竟不算个啥,因为他说话直接,属性情中人。假如打麻将三缺一,我宁可喊白居易,也不会喊杜牧。但如果我是一个愤青,喜欢喝酒,或者是个写时评的记者,喜欢骂娘,倒也乐意去找杜牧切磋切磋。
  白居易的这首《观游鱼》,我却读出了杜牧的味道。写鱼,不过是找个说辞罢了,他老人家到底要讲什么,我不想追究,免得说砸了,他在地底下作诗骂我。我想就大家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命题胡侃几句,如果说得对,请给点掌声。
  先设想一下:某天,白居易喝了二两老窖,围绕水池信步,这时,水面清澈,鱼儿撒欢,引得这位老兄兴致勃发,顺手把绸袍里尚未嗑完的瓜子往水里丢。这会儿,几个小孩儿正在摆弄钓鱼船,见到鱼儿闲逛,自然爽极,大呼过瘾。白居易打了一个酒嗝,脸红脖子粗地说:“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至于后来他们吵嘴没有,不得而知。
  就这首诗的理解,我在网上查了一下相关资料,要么语焉不详,要么避重就轻,要么打胡乱说。后来我在班上,就按照我的理解演绎了一通。其实,白居易在有意无意间,探讨了“爱的哲学”。冰心把这几个字印在旗上,试图“悬壶济世”,但怎么爱,没有说。白居易直接讲:广博的、无私的爱是值得赞颂的,狭隘的、自私的爱是值得批判的。
  农民对庄稼是爱的,犁地,浇水,施肥,除草,得付出多少心血呀。但这种爱不是无私的,他们渴望收获,假如目的不能达到,爱就不成立。父母对孩子,真心付出,无怨无悔,不求回报,方可以说是无私之爱。过去讲重男轻女,为什么被批判,因为归根到底,这是自私的爱:养儿防老,积谷防饥,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害关系。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不那么回事儿了,现在又讲,生个女儿比男孩好,幽默的人说,女儿是招商银行,儿子是建设银行,你看,心中还是只有自己。我们主张男女平等,这就回归到无私上来了。前面,教学《秋天的怀念》,有些同学自始至终笑语嫣然,我有些接受不了。多么真情的人,多么炽热的爱,在学生面前,都似浮云。不经历苦难,心中无悲悯,便不懂得真正的爱。在爱中长大的孩童,最大的问题可能是不知道爱。
  很多时候,两种爱是交织的,老师对学生的爱即是如此。有没有利益呢,肯定是有的,——要养家糊口;剥去功利的色彩,有没有无私过呢,也肯定是有的,——要教书育人。只是看,哪边的比重大一些而已。所以,师生关系颇为复杂。社会、家长甚至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看待,也因此有不同的眼光。有当朋友待的,也有当工具使的。游走在三尺讲台上,我有时很职业化,有时也挺高尚。前者是我的底线,后者是我的情操。
  家庭里面那点学问,也在“爱”字上头。我们为什么离婚?因为我们老在讲“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终结果是谁也不理谁。但,只要有爱,不管是哪一种,家庭保证和睦。夫妻之间,即使各打算盘,只要还有一点哪怕是占有式、控制式的爱,家就不会坍塌。有几对夫妻经受得住这样的询问:你真心爱你的另一半吗?也许不是“爱”,而是“在乎”,是“盟友”。“理解”是任何“爱”的前提,“关心”是任何爱的过程,钓鱼的孩子,他也得预备鱼儿爱吃的诱饵——那是他对鱼的理解。“老婆”“老公”这个称呼本身就很职业化,“爱人”这两个字似乎更温情。我们向往充满广博、无私的爱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即使有争执,但没有矛盾;即使有灾祸,但没有苦难;即使有误会,但没有背叛;即使有错误,但不会有迷茫。这样,家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港湾。
  朋友之间、同学之间,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不必去追求“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纯粹,我们只需要相互的理解和尊重,这就够了。我们从不同的地方走到一块儿来读书,交往到不同性格的人,我们把有底线的爱和有功利的爱发扬光大,也许会有意外收获。“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你别笑,这句话是大多数人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