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杨桃》教学设计之四

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既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同时又教育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多元理解,要设身处地地去看待事物。
  作者第一部分先略写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第二部分具体细致地叙述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事,以杨桃为主线,写“我”、老师和同学看杨桃时的不同情景。“我”看杨桃时,按照父亲的教诲在自己的角度认认真真地看杨桃,并实事求是地画成了像五角星的形状,自己觉得很满意;老师看杨桃,是老师听到同学们想当然地嘲笑我画的杨桃时,亲自到我的座位上审视杨桃;同学们看杨桃,是老师请同学们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上看杨桃,发现这个角度看杨桃,确实就像个五角星。老师借机教育同学们看事物要有自己的角度,并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同时要尊重别人的看法。因为即使对待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看,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物在看杨桃时候,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最后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果的思想方法。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创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同时,作为新课程改革之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应该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叮嘱”、“教诲”、“受用”等词语。
  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阅读,合作学习,体会出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准备
  杨桃、图片、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真实体验
   1、同学们,在美术课上,我们画过很多东西。今天的语文课上,老师也要请同学们来画画。
   2、(教师出示杨桃)谁知道这种水果叫什么?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3、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杨桃,把你看到的杨桃实事求是地画下来。
   4、展示中间与前排旁边同学的画,看看有什么不同。或者让同学从前排靠边的座位上实际观察一下,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本文作者小时候也画过一次杨桃,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你已经读懂了什么?
   2、 学生交流,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脉络层次与立意主旨
  三、 研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理清第二大段的小脉络。以杨桃为主线,写“我”、老师和同学三看杨桃。不同的人物在看杨桃时候,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仔细研读第二大段,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研究一下。我们可以怎样研究?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来研究。
   3、学生寻找研究同一人物的学习伙伴,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二)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三)引导学生抓住“我”的动作,神态,体会“我”的实事求是与情感变化。
   1、“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
    (1)、我的座位在前排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自由轻读,体会我的情感变化。我遵从父亲的教诲,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满以为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但我怎么也想不到会被同学们误解和嘲笑。在老师的教育下,同学们又理解了我。课文,没有直接描写“我”被同学们嘲笑与误解时的迷惑不解,伤心委屈;得到同学们理解时的轻松愉快与欣慰满足。但是可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与“我”感同身受,深刻体会“我”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以事实为依据的重要性。
  (四)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
   1、 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1)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2)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表情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________。(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___________。(他迟迟疑疑地说)
      “好,下一个。”
   2、想象说话。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
     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3)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他们请求我的原谅。他们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原谅我们吧!”。
     (4)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5)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
       “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谁来说说你们对“老师”的研究?
  (四)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
    老师的神态为什么从严肃变得和颜悦色?
   1、出示课文,读“审视”句:“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审视。“审视”是指审慎地观察。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对我的图画感到有点惊讶,也想看个究竟。
    (2) 想保护“我”的自尊心。
    (3) 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
    (4) 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不想当然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2、理解“严肃”。同学们的嘲笑像一根根鞭子抽打着我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我感到伤心极了。我开始迷惑不解,对爸爸的话语产生了怀疑。我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我的神情引起老师的注意,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他沉没了“半晌”。同学们,你们能猜测一下,在这半晌的时间里,老师在想什么吗?(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想办法要教育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