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教学设计之七
语文A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春日》是湘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期第23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朱熹,诗句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教学目标
一.认识会写“滨”这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三.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感悟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培养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讲解法。
学生:朗读、感悟、交流。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春天”的诗歌或词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故事激趣导入
古代的一个春天,宋代著名理学家、大诗人朱熹,选择了一个大吉大利的好日子专程来到泗水之滨去游览观光,并瞻仰埋葬孔圣人的遗址,想探求一下孔子成为圣人的道理。当他到达那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时,看到那无边无际的美丽动人景色,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耳目也为之一新。于是脱口吟出了脍炙人口的《春日》诗。
二、扫除障碍、朗读古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交流自读收获。
(1)认读会写生字“滨”。
(2)注意节奏: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教师示范读,学生齐读。
三.品读全诗,想象意境。
1.品读“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1)教师引导:假如是你自己去游览观光,当时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致?心情会怎样?
(2)朗读,读出诗人临水观景时的心情。
喜悦、兴奋、舒畅、得意……
2.品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引导学生思考:诗句里的哪个词语强调了“春色”随处都是?(等闲)
(2)引导学生发现春的色彩:如果你是画家,你会用哪些颜色去描绘春天呢?(从而引出“万紫千红”这个词语)
(3)引导学生想象:“万紫千红总是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4)教师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点拨:因为春色随处都是,所以在春游踏春时,用不着花费什么力气就能感到、闻到、看到、听到春的存在,真是春满人间。此外,“万紫千红总是春”中的“总是”,是“总归是、全都是”的意思,突出了在大地上,春色无处不在,无处不美丽。这两句诗非常准确地概括地反映了春的特征,成为千古名句,常常被人用来形容一派生气勃勃的新气象。
(5)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6)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对春、对大自然勃勃生机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四.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背诵,互相评价。
2.和同学们交流在课前收集的关于“春天”的诗歌或词句,积累语言。
五.课堂小结
小结一下本堂课的收获吧!
六.板书设计
春日
时间--------胜日
地点--------泗水滨
事件--------寻芳(无边光景,万紫千红)
教学反思:
1. 我班的学生最喜欢听我讲故事,于是,我就以这首诗的背景故事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的内容,一举两得。
2. 这首诗的生字只有一个“滨”,可以完全放手由学生自学。有一个学生给大家出的字谜是:从水路来的客人。虽然大家很容易就猜出来,但还是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且学生是气氛很活跃,带动了整堂课的学习积极性。
3. 这一堂课做到了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使学生处在一个欢乐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如引导学生发现春的色彩时,学生们提到了用绿色来描绘树呀、草呀,用青色来描绘青山呀,用蓝色来描绘天空呀,更提到了用来描绘鲜花的红色、黄色、紫色、白色……在描绘花的颜色时,对颜色的分类很细,比如粉红、鲜红、玫瑰红等等,我一一加以肯定和表扬。但突然有一个学生提出:“紫色的花肯定比红色的花多。”我没有马上否定他的“发现”,先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他说:“万紫千红嘛,万比千要多呀……”我不是先告诉他实际上红色的花比紫色的花要多,而是先表扬他:“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能从一个词语去思考花的颜色的种类、数量,真不错!”然后才指出对词语尤其是成语的理解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地按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还特意引用到了《木兰辞》里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告诉学生们这并不是“将军都牺牲了,壮士都归来了”的意思,而是“在经历多年很多次的战斗后,将军和壮士们有的牺牲了,有的归来了。”顺便向学生们简单地介绍了有关“互文”的基本知识,这样,虽然花了额外的时间,但在以后的古诗文学习中,就不会死扣字面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了。学生们很兴奋,从他们恍然大悟的表情中,我知道他们是因为了解了新知识而兴奋。
4. 在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时,学生们都能畅所欲言,当他们陶醉地说“好美”时,我知道: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了。
5. 这一堂课的不足之处是: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引导学生们分析这首诗的更深层次的哲理了,以后复习时要注意花点时间补上这一缺憾才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春日》教学设计之六
下一篇:朱熹的生平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