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前不久,参加了一次学习培训,才真正发现自己的知识的确不够用了,之后开始放弃休息,利用业余时间充电,一边工作一边学习,非常辛苦,却倍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和时间,内心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真的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并且才开始懂得“活到老,学到老”并不是一句空话,而心怀“学无止境”的想法之后,不自觉的变得谦虚和踏实了.
  今天我教学《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品味文中内容的同时更深刻地反思自己,告诫自己任何时候都应该学习孔子那种"求知若渴"的精神,学习他那种"学无止境"的胸怀.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何尝不是在勉励自己.下面就自己的教学作如下反思: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在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预习交流。
  在课前预习中,我要求学生充分收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上课时首先请学生交流自己对孔子的理解,促使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对孔子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及时抓住有效的信息,并以此为切入点相机导入,展开教学。
  二、抓住中心。
  学习这篇课文,我抓住文章中的关键的一句话“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行为,也敬重他们的品行”这句话展开教学的。主要让学生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然后让学生抓住关键句段进行研读,体会出你眼中的孔子是什么样子的,你眼中的老子是什么样子的。在对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
  三、感悟词语。
  孔子求学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也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孔子好学精神的重点。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我通过与现实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年代,孔子千里迢迢去拜师的路途遥远。同时抓住几个关键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通过一次次的朗读,感受孔子求学的辛苦以及求学心切。
  四关联词的运用
  三年级的学生开始大量的接触关联词,关联词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与学习上一种重要的桥梁。多运用关联词,不仅可以是句子更具条理性、连贯性,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我注意了运用关联词,让句子变得更加通顺、流畅。如“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让学生用“虽然….但是”把句子连起来说一遍。通过这种增加关联词,让学生感受句子的连贯性、逻辑性,那么在以后的学生上,学生会更加积极的去关注关联词,在关联词的运用上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还有不足,还需改进。结合自己的反思,我对自己的课堂中的不足做了下面几点概括。
  一、课堂整体把握不够:课堂中虽然我以一条线来贯穿全文,但是在谈论孔子的品行时,没有整体把握。学生逐句找出写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读、理解、再读,缺少与文本语言环境的相结合。特别是在处理孔子与老子的对话时,我把它们割裂了开来,并没有进行朗读对话,孔子的语言中理解孔子的品行,老子的语言理解老子的品行。其实他们的话是相互的,从一个人的语言中不仅看出某个人的品行,还可以看出另一个人的品行,有种侧面衬托的作用,而我在处理这部分教学时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使体会显得单一、显得孤立、支离破碎,没有了整体感。
  二、过分注重预设,忽略课堂生成。
  每堂课我们都有自己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时我们往往会跟着自己的预设走,致使课堂中的生成点就这样被放过了,使学习效率并不那么理想。在本堂课中我原本预设在了解孔子的资料以后写“丘”字的。但是当时我忘了问学生孔子名什么,所以并没有引出这个字,后来就没有写了。其实课文中也提到过孔子名丘,那么在学生初读以后还可以请学生说说孔子名什么,再写“丘”字,可是当时我想这样一来可能会打乱下面的教学环节,结果这个字就没有让学生写。这也是造成我这节课没有写的时间的原因之一。还有当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时,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说自己的理解,而说出了从这句话中感到孔子是个怎样的人时,我几次打断,生硬地将学生拉回到我地问题上,到最后还是没有理解好。所以,有时过分注重预设会使课堂失去很多活力,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低落,更甚是不能达成学习目标。
  课堂中还需要我们去斟酌的地方很多。我还需要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