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诞生记

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1969年春天,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时期。
  我们按照当时中央“深挖洞”的部署.在一个相当大的土丘下挖掘防空洞。这土丘上面长了许多大树,我们满以为是一个原始的土丘。挖进去十多米,没想到挖到了一处不知什么年代的房屋遗址——土丘原来是堆积起来的。我们挖到的是这栋房屋的厨房,里面有许多厨房器具。木制的橱柜都已经腐朽,只剩下一些残余。还存有不少铁器.有铁刀、铁锅、铁温水罐之类。再就是许多陶器.如陶罐、陶钵、水缸什么的。仔细检查这些器皿,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铁制的器具都已经锈蚀,连内壁很厚的铁温水罐也已锈穿,不能盛水了。而那些陶器,只要没有打破就都完好如初。
  我当时想,这些器皿置办的时候,铁制的肯定比陶制的昂贵,铁器也远比陶器经得起敲打。但这些东西被埋葬若干年后,情况却大不一样了。铁制的锈蚀了,而陶制的却完好无损,只要不把它打破,它就能保持原貌。我由此想到,世间万物.各有特点,谁强谁弱,不能看得那么绝对。它们是可以变化的。再进一步想到我们人,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同样不能看得那么绝对:只看自己的长处,因而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是没有道理的。
  我把这一想法,写成了寓言《陶罐和铁罐》,把两只罐子拟人化。为了使故事存点趣味,也为了更加发人深思,我把场地写成古代的御厨。当时在御厨里,铁罐肯定比陶罐强得多,如果碰撞,陶罐必然被撞得粉碎,铁罐因此瞧不起陶罐。但随着世事的变迁,“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只罐子被埋在地下。经过许多年月,铁罐锈蚀了。而陶罐却完好如初,两只罐子的强弱发生了质的变化。
  作品结尾有两句点题的话:“用自己的强点去比人家的弱点是不应该的,人家也会有比你强的地方。”寓言用意在于使读者特别是年幼的读者认识到强弱的相对性;作品的另一个意思是,赞扬谦虚谨慎的品质,批判骄傲自满、以强凌弱的错误。
 
上一篇:运用对比手法     下一篇:不骄傲的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