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木雕

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非洲木雕主要是指热带非洲(也就是西非诸民族)的雕刻。西非雕刻主要是民族传统木雕。有小雕像和面具。炎热的热带气候很容易毁坏木雕,因此先古木雕根本无法保存下来。但是木雕创作手法源源流长,有着古老的传统,呈现出神秘迷人的光彩。
  特征
  非洲的雕刻并不刻意追求形象的逼真而是用整体写意的手法,脸上的两只眼睛无非是随意戳上的小洞,嘴似不经意拉出的一条开口,鼻子则概括成简略的几何形,身上的造型只取其势去其形,头饰与耳朵的夸张似乎是人神之间的一种意境。据说毕加索的立体画风格就是得到了非洲几何形状面具的启发。这类大写意的手法,不求外形的逼真,不重细节的刻划,局部看,显得十分随意简单;整体看,却透露出一种活泼鲜跳的内在生命。木雕是非洲雕刻的主要载体,它的地位如石雕于欧洲,如陶瓷于中国。木雕艺术代代传承,学徒经过三年左右的观察和模仿逐渐掌握这一技能,当然,最后没有结业考试。雕刻者或全职或兼职,这取决于周围的需求,在他们的社会里这些艺人备受尊敬(苏丹西部除外)。木雕一般由整块的树干雕刻而成,很少有拼接的作品。斧子、扁斧、凿子和锤子等是主要的工具,完成的作品一般通过烧烤或者用木灰着色,色彩则来自植物和矿物质。由于多用未完全干燥的木头雕刻(据说是为保全它的灵魂),收藏非洲木雕要格外注意保养,防止裂缝出现。
  题材
  包括面具在内的雕刻造型全部为静态,而且多为单个人物。雕刻并不注重写实,而是试图展现一种自然的本性。他们大多认为有一个万能之源的神,他能使一切生命运转。人们借助宗教祭祀仪式,让这些神灵降临到雕塑里,并从它们那里获取神灵的庇护和智慧。他们相信死者永远存在于活人中间,而木雕正是其祖先灵魂的化身。也许是为了让灵魂有较大的空间栖身,非洲人物形象的头部显得格外突出。美国第斯曼夫人曾恰当地为非洲的艺术作结:“非洲的艺术制作,不是徒供欣赏,而是为神灵与王者服务。而其作用,非为装饰,过去以迄现在,都是为社会生存而表达与支持他们的基本精神价值。”
  风格
  热带非洲西部和东部的雕像有很显著的不同。在西部,雕像的形象生动而富有想象力;东部的雕像则比较单调死板、千篇一律。例如巴乔克维族、约曾巴族的雕像是写实的,线条具体细腻,生动优美,甚至可以看出雕像各自不同的表情神态。而巴科塔族的作品则很程式化,几乎所有的雕像都出于一个模子,表情比较僵化呆滞。占罗族面具的特点是长团脸、尖鼻子,眼睛里蕴涵着一股忧郁的神色。与之相反,马里的多员族、布基纳法索的博博族的雕像健美、丰满,蕴含着活力和生命的气息。
  虽然在非洲雕刻中没有感到古希腊雕刻的那种温暖柔和静穆伟大,没有在雕塑的身上看到“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特点,但是却可以欣赏非洲雕刻的造型独特、激动人心的形象。非洲艺术家们用他们的双手,使真实的事物完全变形,形成了与原来形态结构大不相同的雕刻形象,显示出大胆的创造精神、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新颖的构思。
  原始
  与欧洲雕像不同——没有正常的人体形态,没有复杂的动作,也没有多人物的构图,而是通过非常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这种怪诞的雕像造型是非洲原始部落对客观世界的心理反映。在非洲木雕作品中,存在着一种感人之深的纯朴、稚拙、粗犷,并富有纪念性和节奏感。在原始部族的生活,黑人们认为,死亡不是生存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另一种转移。他们强烈崇拜死者,认为死者永远存在于活人中间,相信他们有超自然的力量。但是黑人们认为灵魂需要一个新的躲避场所——就像人的躯体一样,在那里灵魂才能继续生存。于是他们创造了雕像来容纳死者的灵魂;雕刻作品被看作是一种具有魔力的神物。因此对于黑人来说,雕像是不是酷似人像无关紧要,主要是给幽灵制造一个栖身之处。他们认为宗教仪式用的小雕像是祖先灵魂、大自然的灵魂、神祇灵魂的化身,认为小雕像附着灵魂的本性。
  材料
  他们既使用软木,又使用硬木。硬木有铁木、红木和乌木。用硬木制成的小雕像,表面平滑光亮;用软木制成的小雕像,表面粗糙,并被涂上白、黑、红褐三种鲜艳的颜色。人像通常是用一根木料雕制成,往往呈直立状态,没有任何转身姿势,没有手势动作,看似僵硬固定。然而非洲木雕具有真正艺术作品的特点:节奏感!黑人艺术家通过安排雕像的各个部分的体积、形式及空间位置,使手中的雕像表达着各种感情。他们赋予雕像不同的节奏,使作品产生出稳定感或灵巧感、重量感或轻盈感、宏伟感或优雅感。
  表情
  每—种类型经过许多世纪的演变,又发展为无数种变体。雕像艺术家经常在椭圆体的头上直接雕刻上五官。雕像的眼睛是杏核眼,微微凸起,没有瞳孔,一条竖的细缝贯穿眼睛中间,形成一种忧郁的眼神。还有用白色贝壳作眼睛,甚至用钉子、玻璃珠子等发光材料作眼睛。雕像的嘴在面部表情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用一条宽的或窄的缝隙来表现。缝隙中,有时表现出牙齿,但很少刻出嘴唇。非洲木质雕像之中,最具盛名的有巴库巴族国王雕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