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一棵常青的香樟树
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放到句子中再想想。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对,你这是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前面的——(生3:抬起脚来)后面的——(生4:紧跟上去)(速度再渐快)前面的——(生5:抬起脚来)后面的——(生6:紧跟上去)
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生组1: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生:协调有序)
师:(恍然大悟状)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生:协调有序)
从字面理解,到联系上下文体会,学生对“协调有序”的触摸还停留在“文”上。学生与老师反复合作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与走搭石形成通感,身临其境地体会“抬起脚来,紧跟上去”的和谐,体会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的默契,既体现对语言的揣摩,又渗透人文的浸润,很好地利用“象”这一中介,完成了“文”和“意”的转换。
附:
“以词入篇,语言美情感美共构共生”的片断赏析:
细节一:回旋复沓——“脱鞋绾裤”的教学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生:卷起来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生1:脱鞋绾裤)
人们收工就必须——(生2:脱鞋绾裤)人们赶集就必须——(生3:脱鞋绾裤)
人们访友就必须——(生4:脱鞋绾裤)
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学习了“绾”字的音、义后,以“脱鞋绾裤”这个点,回旋复沓,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其一,拆分和接读的方法,潜在地引导学生体会到运用顿号,能准确、精炼地表达语意。其二,一遍又一遍地拆分和接读,强化人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须“脱鞋绾裤”,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过小溪很不方便、很麻烦,甚至很辛苦,由此体会到搭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只有先认识到搭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会对搭石上蕴含的美有立体的、丰满的感悟。
细节二:情境体验——“协调有序”的教学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前面的——(生3:抬起脚来)后面的——(生4:紧跟上去)(速度再渐快)前面的——(生5:抬起脚来)后面的——(生6:紧跟上去)
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生组1: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生:协调有序)
师:(恍然大悟状)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生:协调有序)
“协调有序”是“一行人走搭石”画面的审美难点,如何突破?学习语文往往是“形象观照长于抽象演绎,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逻辑分析,想像再现强于实践推理。”(王崧舟)所以在教学中没有满足学生字面的理解和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而是精心创设走搭石的情境,让学生与老师两个轮回的、反复的、逐渐加快地交替轮读。合作轮读的形式——教师的引读在加快,学生的接读紧跟上,师生间默契“引”“接”,精妙地体现出“协调有序”;反复轮读的内容——“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又与走搭石形成通感,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抬起脚来,紧跟上去”的和谐,体会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的默契。不但感受了语言,而且感受了语言背后情境的美。
细节三:化“话”为“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教学
师: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生:查了)
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绰”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生2: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生点头)
师:还有想读的同学,全班一齐读。(全班读,比较快,韵味不够)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全班再读)
学生从学习理解语言入手,去感悟文本的意义情感,需要历经一个“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叶燮)的过程。“呈于象”,就是将语言文字通过内心的视像转化为鲜明可感、有声有色的画面。“感于目、会于心”就是到画面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想像,在“言、象、意”的水乳交融中,达到语言与情感融为一体。品味两个叠音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形成表象来触动体验,在想象中丰富“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美感,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在学生的眼前展开。
细节四:字理诠释——“伏”字的教学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句子:如果碰上……)
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有个生字,齐读三遍。(生:fú、fú、fú)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生自由地读几遍)
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什么结构?(生:左右结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搭石》说课设计之三
下一篇:《搭石》一课教学反思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