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一棵常青的香樟树

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生:一个人)右边——(生:一条犬)
  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一男生上台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生:不需要)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生:不会)为什么?(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我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因为——(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生:其他的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师: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生:一道风景)
  “伏”这个生字,在画面中是一个看似平常,实则富含精神和意味的文眼。学生自读自悟,也能粗浅地感受到家乡的人“敬老”,但这种感受浅尝辄止,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通过“字理”诠释祖国语言文字的文化,加深对“伏”的感受。在感受的基础上,创设“伏”下身子背老人的情境,走进家乡人的内心,再拓展意境“一代又一代人”“伏”得“理所当然”,那是一种什么美?学生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这就“伏”出了母语文化气息,“伏”出了村风民俗,“伏”出了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