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回归——听王玲湘老师的《搭石》有感
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与新课程一路走来,也在一路思考着、摸索着、尝试着,试着伏下身子充当学生平等中的搭石,试着利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实践,试着在课堂上构建平等、和谐、互动而又活泼的绿色平台。在尝试中,我更是不断寻找,寻找他人好的教学经验,寻找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寻找能帮助我进行成功教学进而通向成功的搭石。今天看了王玲湘老师的《搭石》视频,不禁为之一震。王老师驾驭课堂自然洒脱如涓涓细流般的美,引领学生融入文本、感悟文本自然和谐如行云流水般的美,不正是我们追求人本与文本共鸣的最美的搭石吗?成功的课堂需要自然美的回归。
一、《搭石》搭出美的感受
1、引领走进文本——随风潜入
这节课王老师从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层层解读文本,感悟词句。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情感因素,以朗读为主要手段,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自然地贯穿课堂始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依据这一理念,王老师把文中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课堂伊始,通过所展现的画面和教师配诵的画外音内容,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刘章爷爷生活的那个小山村,走近让作者魂牵梦萦的搭石。而后寻找搭石、感受搭石便很自然地在孩子们投入的自读感悟得以明了。一句“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很自然地使搭石浮出课本,而老师“如果没有搭石,村里的人们又是怎么过河的呢?”的追问,孩子们对“人们……就必须脱鞋挽裤。”的想象以及体会一次次脱鞋挽裤带来的不便更是自然地引导学生了解了搭石的重要性。有了对搭石淡淡的了解,多了对搭石甜甜的感情,便吸引着孩子们对课文美美地品读下去,这一切,都进行得如春风潜入夜般的自然。
2、理解感悟文本——润物无声
王老师创设了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走搭石的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老师抓住“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年轻人走搭石”三块内容,勾勒成三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搭石在家乡的人们心中为什么是一道风景。她将读懂词句、体验画面、感悟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甚至一个多音字,一个查字典选择解释好像都染上了课堂情感的色彩。堪称经典的是王老师引导学生对“协调有序”“人影绰绰”“伏”“理所当然”几个词的理解和感悟,既有最基本的查字典方法指导,更有到语言里去感受一番的情感体验,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后,才真的学会了学习,真正学懂了语言。
在理解“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句时,抓住“协调有序”这个关键点,创设情境,通过“我们是在走什么?”“不小心会掉进水里”等情景渲染,让学生采用合作朗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后面的……”来体验朗读的协调有序,进而感悟人们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她抓住“协调有序”,用联系上下文,合作朗读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了它的大意后,又改课文为诗歌,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更是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引领学生用朗读将这美好的画面呈现在了大家面前。尤其把“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部分作为朗读训练重点,以多种方式来练读,整齐优美的朗读声将听课者带入了美好的意境!
对于青年人遇到老年人怎样走搭石的内容,王老师以“在读书的过程中,有的词语会在你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的引导方式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抓住“伏”和“理所当然”。通过谈古论今的纵向联系,引导学生自然而有效地理解词语。“伏”字形象生动的象形文字的解说、演变,结合学生的动作示范,加深了学生对“伏”字字型的理解,对伏的动作的理解,更自然而然加深了学生对年轻人伏下身来背老人的敬老精神品质的理解。从“伏”的品词到“理所当然”的过渡,又由请上台作示范的孩子从谈感受,说说要不要老人千恩万谢达到自然和谐的统一。王老师像链子般地将文中的语言点串到了一起,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用心地体会这文字中的味和美!而最终味道的体会也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得到帮助的老人曾在年轻时理所当然地帮过别的老人,而帮助他人的年轻人也会在自己年老时理所当然地得到其他年轻人的帮助。”这样的引导想象,不仅让学生顺利地理解了“理所当然”这个词语,更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对学生尊敬老人,学会将心比心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这样的引导方法,又丝毫不会冲淡我们语文课中宝贵的语文味。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同时也注重学法的渗透引导。如:随文识字,深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孩子边读边圈边画边思考来加深理解的默读课文方法。王老师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的教学风格,能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沉浸在作者所表达的语境中,同时又不知不觉地掌握学习方法,利用多种学法服务于对文中情感的了解感受,从而产生人本与文本的共鸣。
3、拓展补充文本——水到渠成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王老师很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其实,我们在创设了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想象,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更能借助学生的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达到一举多功的效果。这一点王老师也完成得很漂亮。她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达到语言和情感的共振后再说,再交流,让学生想说乐说更能说。就如最后一环节的写话训练,在感悟了三块内容描写不同的对象走搭石的情景后,学生在头脑中已通过想象储存了很多关于人们走搭石的情景画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激活画面,再引导想象,效果是很好的。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还有不同的人来走搭石,还有不同的走搭石的情景画面。这时让学生模仿课文去说去写,学生的想象思维很快能被调动起来,说内心的话表内心的情自然是水到渠成。
二、《搭石》搭起美的反思
“自然的才是最好的。”我们都这样认为。
通过学习、思考,我感受到《搭石》用她的自然美提示我们:
1、“真”
真实地备课。备教材,备学生,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对教材的有效处理和安排。
真实地上课。正确对待课堂上的预设和生成,能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而有效地改变教学思路。对于说话写话等言语训练,要以情境创设作铺垫,情到有感时发。
真实地反馈。对于学生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引导。
2、“实”
正确对待语文课姓“语”的特点,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和语感的培养。把每一堂课上实,把每个知识点落实,把每个学生教实。
3、“情”
上课时要有激情,品味文本有感情,对于学生的表现要有欣赏之情,激励之情。
《搭石》已成为我心中的“搭石”,相信也一定会成为我教学生涯中的“搭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搭石》教学反思之二
下一篇:《搭石》电子教材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