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荣教学实录——《送元二使安西》

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课前:
  聊老师,随老师的手势做呼吸。
  一、导入:
  师:今天,咱们在这大约要用50分钟的时间来学习一首诗。先请大家看我写这首诗的题目,一边看,一边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我先写一个字(送),接下来写两个字(元二),然后写一个字(使),最后写两个字(安西)。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
  生(齐):王维。
  师:唐朝诗人,王维(板书)。
  师:好,我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1:我觉得这首诗的题目应该先读一个字,然后停顿,再读两个字,然后再读一个字,然后再读两个字。
  师:读一遍
  (生1读)
  师:没错,还有谁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写?
  生2:我猜这是一首送别诗,“送”要在前面,“元二”我猜应该是一个名字,“使”和“安西”我想不能连着,因为“安西”是一个地名。
  师:没错,真好,这个孩子是会思考的。前面是从读的节奏上来说的,而她呢,不仅知道节奏,而且能从字词的意思上来说,了不起。别坐下,对她的发言同意吗?
  (生在师三次追问下都同意,师请其坐下)
  师:拿起这张纸,从第一行开始,快速地默读一遍,不要忘记下面的注释,更加不要忘记最后的作者简介。
  (生默读1分钟左右)
  师:好,我们五年级了,默读速度要快,都同意吗?
  (师追问两次,生仍然同意)
  师:(请第一排的一个男生)就请你把注释一读给大家听。
  生3(读):元二,姓元,排行(xíng)第二。
  师:不是排行(xíng)
  生(齐):排行(háng)
  生3: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师:读完了,你要思考了——那个女孩说的对吗?
  生3:对
  师:还对?她说元二是什么?
  生3:名字。
  师:你刚读到的是——
  生3:排行第二
  师:是他的名字吗?
  生3:不是。
  师:元二是一个人的名字吗?是在家中排行第二。什么叫排行第二,你知道吗?
  生4:家中还有一个哥哥。
  师:对,真有文化。咱们古人重男轻女,女孩子轮不到排辈分,只有男孩之间才可以,说明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生:元一
  师:不叫元一,叫元大,有个哥哥,而元二恰恰是个男孩,所以就元二了。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二、读诗:
  1.师:好。她刚才这个“使”有没有解释啊?
  生:没有
  师:谁来解释一下?这个男孩子你来说。
  生1:使,出使。
  师:别坐下去,奉了谁的命令出使?
  生1:皇帝。
  师:能不能不去?
  生1:不能。
  师:如果不去?
  生1:斩首。
  师:加两个字,满门——
  生(齐):抄斩
  师:株连——
  生(齐):九族
  师:所以能不写诗吗?不能的呀!然后读作者简介,准备。王维也曾一度——
  生(齐):奉使出塞
  师:他也曾一度奉着皇帝的命令出塞,所以王维最能体谅元二此刻的心情。
  2.师:安西,都知道,是一个——
  生(齐):地名
  师:有没有去过?
  生(齐):没有
  师:在今新疆——
  生(齐):库车附近。
  师:咱们一起看。(出示地图)长安,当时唐朝的首都,王维和他的好朋友元二都在长安居住,有一天,元二接受皇帝的使命去今新疆库车附近,古时成为——
  生(齐):安西
  师:对,所以,作为好朋友的王维就从长安开始一路西送。往西走啊走啊,走到现在渭河以北,有一座城叫——
  生(齐):渭城
  师:所以这首诗也叫《渭城曲》。同学们,唐人相送啊,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因为渭城以西的路太难走了。但是,在这样一个晚上,这两个朋友是不睡觉的,他们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下,通宵达旦的就是喝酒聊天,聊天喝酒。所以诗中有这样一句话,渭城——
  生(齐):朝雨浥轻尘。
  师:正因为他们没有睡觉,所以才会看到这渭城下了一场朝雨。送到这里,元二就孤身上路了,继续往西走啊走啊,走到现在敦煌的西南,古时候这有一道关,叫——
  生(齐):阳关
  师:这首诗中因为出现了“阳关”这个地名,所以又叫《阳关曲》。看到阳关这两个字,有没有想起一句诗,叫秦时——
  生(齐):明月汉时关
  师:这个地方从秦朝开始,一直是外来民族侵略我们汉族的必经之地。所以到了汉朝,汉朝的皇帝就在这建起了一道城关,叫——
  生(齐):阳关
  师:到了唐朝,这还是一座外族和我们汉族相争辟的地方,也就是说,出了阳关,就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元二继续往西走啊走啊,走到了安西这个地方。看啊,这个地方,自古至今一直被称为是大风过来烟,也就是大风一起,飞沙走石。当地的百姓、当地的官员要出行都要遮着挡着才可以,元二就是出使到这样一个地方。
  3.师:所以,这样一首送别的诗该怎么读呢?
  生2:(读得较有感情,声音比较高亢)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对她的朗读,有什么要说一说的吗?
  生3:我认为她朗读的挺优秀,因为她声音洪亮。
  师:你说的优秀就是因为她声音洪亮,对吗?还有谁要说?
  生4:我感觉她感情很到位。
  师:什么感情很到位?他说的是洪亮,你说的呢?
  生4:我说的是她表达的情感,表达了王维送元二到安西舍不得,还悲伤。
  师:她怎么读的让你感觉到她的情感?你来模仿她,读
  生5:(语速较慢)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也就是送别诗要读出感情,速度要读得——
  生5:慢。
  师:对啊,就是这么简单。还有谁要说一说?
  生6:她读起来非常流畅。
  师:还有别的吗?
  生7:她把节奏读得很清楚。
  师:她的情感就流露在这个——
  生7:节奏。
  师:对,评点要到位,不要简单地、笼统地说有感情,感情就在你的——
  生8:节奏上
  师:还在你的声音的——
  生9:洪亮
  3.师:来,让咱们一起读读。送元二使安西,读,“使”字后面要停
  (生齐读)
  4.师:有没有不一样的读法?
  生1:(读诗题时无停顿、速度快)送元二使安西
  师:我懂你的意思,她的不一样就是把我刚才教的全忘记。
  生1:我是这样读的
  师:把你的不一样读出来。
  生1:我是两个、两个、三个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1:因为渭城是一个地方,朝雨可能是清晨的雨。
  师:不是可能,确确实实就是。真想和你拥抱一下,但是男女有别。真好,把刚才咱们解课题时用到的方法融进了现在的朗读里面,这就是学习。好,看来,咱们都是这么读的。
  5.师:其实,在咱们唐朝,唐朝许许多多的诗人,他们写诗也好,作诗也罢,都习惯遵循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叫——(师板书:平仄)一起读
  生(齐):平仄
  师:平仄的规律
  生(齐):平仄的规律
  (师领读三遍)
  师:平其实是一种声调,叫平声,仄也是一种声调,叫——
  生(齐):仄声
  师:咱们中华文化,几千年来一脉传承下来,现在我们也有声调,它们是第——
  生(齐):一声
  师:第——
  生(齐):二声,三声,四声
  师:还有一种特殊的声调,叫——
  生1:仄
  师:轻声。有吧?吗,吧,琵琶,犹抱琵琶——
  生2:半遮面
  师:真有文化
  师:现在的一、二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
  生(齐):平声
  师:现在的三、四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
  生(齐):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