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九

北京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一、课文说明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卡片、配乐朗读带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二)学习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古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习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学生读古诗(集体读、分男女读、小组读、指名读)巩固生字的读音。
  6.结合挂图,体会意境。
  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述:一轮红日傍着山巅逐渐落下去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7.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三)朗读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韵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朗读带,引导学生反复按照朗读古诗的节奏,整体感知古诗语言轻重音,语速语调,节拍停顿的变化形式的节奏美。
  3.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古诗,(自由读、互读、指名读、赛读、配乐读)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景象,背诵古诗。
  (四)作业。
  有韵味地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生字,培养兴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读准字音:这些字中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3.记住字形,你会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用形象记忆法记“日”,先让学生认识“日”最早的写法“☉”;熟字记忆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中加横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导书写:
  ①弄清笔顺:
  白:
  日:
  目:
  人:丿人
  入:
  ②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③学生书空生字,强化字的笔顺。
  ④学生在写字本上练习描红、书写。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