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实践的“苦”与“乐”

浙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我是苹果》是小学义务教育五年制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新课文。这是一首运用拟人化写法和用苹果自述语气写的儿童诗歌。因这篇课文没有现成的教参、教案,找不到任何参考资料,所以在备课尹始就遇到很大难题,思索了几天也不知如何下手。庆幸何景升老师及其他老师的及时指点及〈〈上海教育〉〉、〈〈小学语文教师〉〉中新观念的切入,总算完成了教案初稿。但在第一次试教时,很不理想。课型设计构思存在明显的缺陷:课堂结构环节太多,导致杂乱,没有层次。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没有突出,理解第4节这个难点没有突破,导致没有深度。教师的导语,过渡语的运用都已过时,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可谓:不实践不知道,一实践吓一跳。

  何老师点评后很明智地对我说:“必须把教案全部改过,课件都重新设计过。”当时听了人都差点软下去,想想离开课还有五天,这五天能做什么呢?中午,我坐在教室思索着,饭菜在口里索然无味。于是迫不及待地请教兢兢业业的年级组长周红老师及经验丰富的毛桂英老师,理论水平颇高的姜天生老师。

  整整一个下午,在三位老师认真分析,细心点化下,新的教学思路渐渐明朗起来。晚上又开始重新叫师傅做课件,周红老师、姜天生老师帮助上网找苹果图片,课件一直做到12点,回家后又把教学过程理了理。第二中午又试教,试教后,大的教学过程就定型了,何老师又强调了细节问题,特别是第4节的理解还没有找到突破口,以及教师一些过渡语要适时调控,教师自己还没有进入诗的意境中,学生气氛还不够活跃。针对第4节难点的理解,周红老师启发我是否可以从课件上找寻突破口,制作一些朦朦胧胧有幻想色彩的动画片。于是双休日两天又在课件上动脑筋,怎样使课件真正发挥作用。一直到周一,有动画效果的几张连续性图片终于制作好,而且达到了预期效果。因课件就放在自己办公室里做的,所以年级组老师提建议很方便,而且提了又马上叫师傅来改,后来课件还经过段齐敏老师的润色,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周三没上课时,尽量让学生放松,因为孩子们毕竟第一次面对300多位老师。谁也料不到会出什么差错。当时就想自己一定要以最轻松、自然的状态面对学生。因为这节课型设计总的是很活跃的,学生绝不能冷场或紧张,不然就前功尽弃了。

  当听到下课的铃声时,我已经被这篇课文的意境陶醉,心情非常的舒畅。学生配合得很默契,非常活跃,而且发言积极,理解句子都很到位。

  这节课的课型设计,教学方法很符合三年级学生特点,教学思路很新颖,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经过两次试教及第三次开课的成功,我深深地感到集体的智慧,靠自己去死钻教材是完全不能入门的。但是这节课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如学生错误思维没有暴露出来,没有面向全体等等,还有待于大家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