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鹿柴》教学中的五个“导”

老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鹿柴》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五册中的内容,是一首王维的诗。该诗描绘的是陕西省终南山辋川一带日落时分的美丽景色。其全文如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文简洁明了,用反衬的手法,向人们展现出一幅空山夕照,清新、幽静的美丽画卷。体会诗的意境和介绍反衬的描写手法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我注重五个“导”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知识扩展“导”新课
    在课前学生有一首歌的准备上课时间。我就从这首歌导入新课、扩展知识,并激发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刚才唱的非常好,歌词也非常的优美,你们能告诉我,古时候的人们会不会唱歌呢?他们都唱些什么呢?
    待学生回答后,简单介绍诗歌的起源。
    师:其实我国古代,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有歌谣了,他们歌唱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歌词优美,朗朗上口,非常好听。还有人专门收集、整理和创作歌谣,当时这些人被称作“采诗官”。后来歌谣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有人专门从事歌词的创作,我们把他们叫做“诗人”或“词人”。他们创作的“诗”和“词”谱上曲子大都是可以唱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有名的诗人,并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诗。

  二、无问设疑“导”想象
    在宣布课题后,问学生“鹿柴”是什么意思?然后向学生进一步介绍:这个地方离我们非常的近,就在西安远郊,蓝田一带,坐车到那不过几个小时的路程……(激发学生兴趣)
    设疑:谁能猜一猜这个地方为什么叫鹿柴?
    想象:这个地方的景色如何?有哪些景物?那些动物、植物?是什么样子的?
    在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巧妙的设置这样几个问题,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同时也为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做了很好的铺垫;也对诗文所描写的景色有了初步认识。

  三、创设情境“导”说话
    在学生初读古诗的基础上创设进入鹿柴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创设情境
    出示填空:我沿着小路走进了森林,越走越深,我发现          。(这时周围比刚才有什么变化?理解深林)进入深林,你的周围是   、    、   抬起头看    ,脚下是    ,用手摸上去树      ;草     ;青苔       ;有时会听见人说话的声音,他们或许是              ;说话声没有了,整个森林安静极了,有时会偶尔传来  声、   声、    声。这里的空气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觉            !我真想          。
   通过这样的“旅游式”的情景创设,把学生置身于“深林之中”,把它们的各种感觉都调动起来,引导想象,训练说话能力,同时感受意境,理解诗文。

  四、对比举例“导”诵读
    古诗的朗诵一直是比较难训练的,要读出古诗的意境是很不容易的。在本课的指导朗读上,我采用对比法让学生读出“大海”与“小溪”两个词,让学生体会“空山”的感觉和读法;“但闻人语响”用轻重两种方式对比读,让学生体会,因为听得不够清楚,有回声,要读的声轻一些;“返景入深林”用快、慢两种方式对比读,使学生理解,因为有一抹阳光为幽静的深林增添了一份生机,读的稍快一些、有生气;“复照青苔上”读时要充分表现对这种悠闲、安逸环境的喜爱。

  五、写法剖析“导”写作
    本诗最大的写作特色是反衬的写作手法的运用,对这一写作手法进行简单的剖析后,巧妙地设计写作训练,让学生简单的尝试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尝试用“反衬法”时我设计了一项训练内容:
   1、不说“寒冷”天忒冷。让学生不能用“寒冷”一词还要表现出天气很冷,可以用现象来说明,也可以用比喻。
   2、不说“酷热”天炎热。不让学生直接用表现“热”的词,但还要让人感到天的确非常的热。

  以上是我在教学《鹿柴》一课时的点滴做法和一些体会,希望能到各位同行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上一篇:“读、讲、画、写、展”教古诗     下一篇:鹿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