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实录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玩具球,一大一小。我们用它们来代表10磅重的铁球和1磅重的铁球。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结果会怎样?(教师做两个玩具球同时下落的试验,两个球同时落在讲桌桌面上。)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物理现象。可是,就在1590年,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个现象,因为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对他的说法,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么程度?
  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了信奉的程度。亚里士多德的话被人们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如果有人怀疑他的观点,就会受到人们的责备。
  师:一个人怀疑,许多人责备。什么是“责备”?
  生:是斥责,是批评,是指责。
  (指导学生读人们指责的话:“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师: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亚里士多德的话就被人们奉若神明。那么关于这两个铁球怎样落地的,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
  生:(读)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师:这段话强调了什么?
  生:强调了两个铁球同时落下时,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
  师:要是按照这样的说法,这两个铁球应该怎样从空中落下来?谁来演示一下?
  (一名学生走到讲台前手持玩具球演示下落的过程。)
  师:当时人们对这样的说法毫不怀疑。可是有一位年近25岁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读了这句话,他不是轻易地相信,而是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生:他先去思考亚里士多德的话对不对,然后又做了许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确说错了。
  师:我们来品读课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是怎么试验的。先看看他思考的过程。(出示课件)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
  ①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②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学生读这段话。)
  师:一个事实得出两个结论,自然要引起伽利略的怀疑。这里说的“一个事实”指的是什么?“两个结论”指的是什么?
  生:(经过仔细的研读和思考)“一个事实”指的是伽利略设想的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跟10磅重的铁球下落来比较;这“两个结论”呢,一个说它会比10磅重的铁球落得慢,一个说它比10磅重的铁球落得快。
  师:伽利略是怎么推导出这两个结论的呢?请一位同学来模拟推导一下,怎么得出的第一个结论,一边说一边演示。
  生1:(手持铁球边说边讲)这是两个铁球,一个是10磅重,它下落的速度快;一个是1磅重,它下落的速度慢。把它们拴在一起的时候,因为1磅重的铁球下落的速度慢,它就会拖住10磅重的铁球,就像这样,从而使这个整体在下落的时候速度变得慢了一些。
  师:你为什么说10磅重的铁球下落的速度快而1磅重的铁球下落的速度慢?
  生1:因为亚里士多德说,两个铁球同时落下时,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
  (教师指导学生读“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这句话。)
  师:这是第一个结论。第二个结论是它下落的速度要比10磅重的铁球快。谁来推导?
  生2:(手持铁球边说边讲)这是两个铁球,一个是10磅重,一个是1磅重,把它们拴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是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因为亚里土多德说重的铁球比轻的铁球下落的速度快,那么这个11磅重的整体就会比10磅重的铁球下落快。
  (教师指导学生读“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句话。)
  师:一个事实中得出两个结论,这不合乎情理。这两个结论的推导过程中都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推导过程是清晰准确的,自然要怀疑引用的观点。你再看,伽利略运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推导出这两个结论的时候,他确信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正确的了吗?
  生:不确信。因为伽利略想:“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这可以证明。
  师:这是他思考之后产生的怀疑。他在思考的过程中,他相信吗?
  生:他在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时先说了“如果”,“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说明他还不能确信这个说法,说明他很谨慎、很小心。
  师:“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是一种假设,至于到底是不是正确,那要看你的说法是不是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推敲,我就相信,否则我就怀疑。在我得出判断之前,我不确信你的说法是正确的。我们把这段话完整地读一下,读出你在思考,读出你很谨慎,读出你的思考一步一步很严谨。
  (学生读伽利略思考的语段。)
  师: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一层一层地表述这个意思,体验一下怎样严谨地思考问题。
  (学生练习两分钟,同桌互相说,指名练习说。)
  师:伽利略不但通过思考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他还用试验来验证自己的怀疑。课文写伽利略做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一句话。
  生:(读)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师:一边读一边去品味,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
  生:(读后)他做了“许多次”试验。
  生:他是“反复”做试验。
  生:他是带着疑问去做试验。
  师:“反复”和“许多次”一样吗?
  生:“许多次”强调了次数多,“反复”就是说他是反反复复地做。
  生:“反复”就是说他重复地做了许多次试验。
  师:如果说“反复”做就是重复地做试验,那么我们把“反复”改为“重复”,行不行?
  生:(又读了一遍后)不行。
  师:为什么?“反复”是不是“重复”呢?
  生:“重复”就是说这个实验原原本本地再做一次,跟上一次做的没有什么不同;“反复”是说他还是在做这个试验,但是跟上一次做的可能会不一样。
  师:请你说一说有哪些不一样?
  生:可能他使用的球不一定都是铁的,可能用铜球,还可以换铝球来试。
  生:球的重量可能不一样。他可能用10磅重的和1磅重的两个铁球做试验,然后用20磅重的和1磅重的铁球来试验。他会更换不同重量的铁球来做试验。
  生:还有铁球下落的高度不一样,他可能让两个球同时从5米处下落,还可能从50米处下落。
  师:也就是说伽利略想了各种各样的情况去反复地做试验。他为什么要这样?
  生:这样的试验结果才可靠。
  (指导学生再读伽利略做试验的句子。)
  师:于是他就得出了结论——(生读)“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师:他已经证明了亚里土多德的话的确说错了。后来他又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这样做的目的就不仅是为了探求这个事实的真相,而且是为了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
  (指名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师:许多人来到比萨斜塔周围,等着看伽利略的笑话。
  师:作者写伽利略做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
  (指名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师: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怎么理解?
  生:就是说,再伟大的人,他说的话也可能出现错误。我们不能迷信伟人。
  师:这是第一层意思。“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再体会。
  生:就是说,伟人说的话,有的对,有的不对。
  师:这是第二层意思。再体会,是不是错了很多呢?
  生:不是,对的还是占多数,错的只占一小部分。
  师:对。这又是一层意思。所以读课文的时候要善于细细地品味,把课文里的意思准确地领悟到。
  (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师:对于权威的话,我们要学习,但不能迷信。而且,善于学习才能善于思考、善于发现。伽利略能严谨地思考问题是因为他学习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他用试验的方法去研究科学,是向古希腊的另一位大学者阿基米德学习的结果。
  师:你们学习教材的时候,是不是不加思考就相信呢?
  (出示课件: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师:请看这句话是书上的原文。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10磅重的铁球的速度就是1磅重的铁球的10倍,那么按照课文的这种说法,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吗?有没有其他情况?请你审视这句话的说法是不是很严谨。
  生:(仔细阅读之后)课文只说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没有说从同一高处落下来。这样的话,有可能10磅重的不先着地。
  师:什么情况下10磅重的不先着地?
  生:比如说,10磅重的铁球离地10米,1磅重的铁球离地1米,这时,两个铁球就同时着地。
  生:再比如,10磅重的铁球离地10米,1磅重的铁球离地不到1米,这时,1磅重的铁球就先着地。
  师:课文的表述有漏洞,怎么修改就严谨了?
  生:把课文中的“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一句话改为“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
  (指导学生修改课文。)
  师:像伽利略那样理性地对待问题,严谨地思考问题,你才能发现真理。不论是哪一种源于祖传的思想和行为,在你没有验证之前,都不可轻信。不论对方是挚友,是老师,是市长甚至拥有更大权力的人物,他们的话都需要经过思考验证之后,才能被你认可。
  生:李老师,我忽然想起一句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师:对,不尊重真理,其实更是对师长多年培育的亵渎。
  师:我们再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一下课文。课文一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伽利略在上学期间就喜欢思考,第三、四、六自然段写他的怀疑和试验。那么课文的第二、五自然段不是写伽利略的事情,能不能去掉?
  生:不行。因为这两个自然段写出了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写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谁都不思考,还对有思想的人进行责备、嘲讽,这就更加显出了伽利略的了不起。
  师:所以,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每一部分都在发挥特定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伽利略的思想和精神也因为有了这两个自然段的烘托,而显出对人类思想进步的巨大价值。先学到这里,下课。

  教学策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学说真理产生怀疑,经过反复试验证明了亚里土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然后走上比萨斜塔把结论公诸于世。课文表现了伽利略独立的人格、科学的精神和宏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