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别人唠家常:《猫》一文写作初衷的臆测小学语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

为什么?难道老舍是徒有虚名的?不!语言是否优质是因为特色,作家的语言讲究的是风格,而不是像一些人希望的那样,总是优美的,恢宏的,诗意的。你可以很土气,很晦涩,很温和,很平白,很优雅,很艺术,很意识流……哪怕你的读者仅仅是一个小众,但只要你有风格,诺贝尔文学奖总会和你招手。莫言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作品,很“土”很“黄”很“暴力”很“中国”很“农村”,很有“魔幻色彩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独特风味,但是他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第一人!

下两段,你自己照着这个思路和老舍聊一聊,会感到别有一番滋味。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两段话,留给儿童些什么呢?或者说得更直接些,教学重点是什么呢?

其一,独特语感的体验。要让儿童感受到:原来,还有一种近似于口语的演绎也是蛮有意思的。倘若儿童在你的课堂上,能感觉到老舍是个有意思的人,你的教学就获得巨大的成功,这比教给儿童认识一只“古怪的猫”意义大过百倍。老舍泉下有知也会感谢你的。其实,老舍一直就是个以幽默见长的作家。他的幽默不粗俗,不肤浅,不是那种一听就笑的。仿佛一颗将幽默元素隐藏于内的糖,你要咀嚼回味后会心一笑。老舍自己就说:“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老舍在小说中就经常运用夸张、比拟、讽喻、反语、谐音、曲解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可以这样说,老舍是一个幽默的语言艺术家,他的幽默才华闪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如何体验,多读就是方法。让儿童多读几遍,把文字读到让人听起来很舒服的效果,语感就种植下去了。不要分析,这样直白的文字无须分析!

其二,一些词汇的积累。例如三段中的屏息凝视,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这一组四字结构,表意精炼的词汇就很值得积累。另外还有“蹭”“踩印”等精彩动词。积累词汇怎么教,当然是读读写写,说说用用喽。古法熬制,入味,药到病除。

其三,一些句式的模仿。例如“非……不可”“不要说……就是……”“任凭……也不……”句式模仿怎么教?现学现用,仍然沿用古方──造句练习,当堂对话斧正。教学手法,适用才是最好的。

来看最后一段: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它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到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老舍在这里和你聊的内容应该很清楚,很亲切吧。好像在说一个孩子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没错,就是这样唠家常。不过,这段话的教学重点可要变一变,一直不变地往下教,自己都要反胃。尝试让四年级儿童从文字背后体会到情感。例如可以这么问:读了这段话,你觉得老舍喜欢小猫么?怎么看出的?儿童很容易从“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到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一句中体会到。太具同样的生活感受了,如果是小孩也难免挨打,可是一只猫却受如此礼遇,主人不溺爱能行吗?溺爱一只猫,没人会脸红,反而会觉得这是情趣所在。因此整段的描写哪里是一只猫,活脱脱就是一个幼儿嘛。儿童回忆自己年幼时的情境,体会着父母的关爱,很容易将这份情感迁移到文中。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情感的训练,在这样饱含情感的文字中进行不是困难。这里再适当联系老舍的作家身份以及上文的“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爱猫之情表露无遗了。所以,有时候教学一个段落,其间一些部分不是不教,而是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勾连穿越,纵横交错,让儿童自己找到文字中的关系,这样的教更高效,更科学。

臆测中,此文就是老舍和作者唠家常。文中的“它”就是话题主角,“我”就是作者,而若隐若现的“你”就是老舍写作时的隐性读者──爱听他唠叨猫的人。这样的文本,教学不需设计,随文“陪”读,让儿童自主诵读,感受,教师通过对话启发引导即可。精巧的设计反而会冲淡文本自身的写作特点,吃力不讨好,老舍发现了也会劝你不要弄巧成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