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八个生字,会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理解内容,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教学难点:

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三、教学策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一是让学生了解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等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自足感悟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的一至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面对着繁华、热闹的租界地,面对着大伯含糊不清的话语,使他产生了哪些疑问?读出相关的语句。

出示课件: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3.只有十二岁的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后提出了这么多的疑问。而“中华不振”这个词语在课文中多次出现,看来这个词语一定很重要,那么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课件:

振:①摇动,挥动;②奋起,兴起; ③救; ④振动。

【设计意图】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出周恩来在疑问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感受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二)深入学习,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的七、八自然段,那周恩来是从哪儿看出了中华不振的呢?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

出示课件:

认真默读课文的七、八自然段:

周恩来是从哪儿看出中华不振呢?用曲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将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语句。

2.全班交流感受。

(1)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一带”和“别处”分别指的是哪里啊?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把感受充分地交流。

(2)而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突然发现有个中国妇女正在哭泣,而旁边站着一个大个子洋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下面请同学边读原文内容边填空。

出示课件:

她原指望(  )。谁知(  ),反而(  )。(  )。但是,(  ),(  )?只能(  )。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