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解析与设计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

【文本赏析】

 

记得刚踏上讲台时,一首《我想去桂林》正红遍大江南北,歌词中“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成了多少人梦牵魂绕的心声啊。的确,反复读着作家陈淼笔下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景致,确实令人心旌摇荡;而凝聚着万般风情的短短数百字的文字描绘,更令人叹服于语言的魅力。

 

一、直接抒情夸景美

 

作者对桂林山水饱含赞美之情,一落笔便引出“桂林山水甲天下”,既点明观赏的原因,又是对美景的礼赞。一个“甲”字,写出了桂林美景在世人心中的地位,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使人产生一种急于一睹芳容的感觉,真是“一字妥贴,顿然生辉”

 

接着,作者将这种真挚而热烈的情感饱含在文字之中,从水与山两个方面进行细致描写,紧扣“甲”字绘出了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突出了甲天下的桂林风光。文章的二三两段运用了同样的写法。“漓江的水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这种排比的写法,形象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一个“真”字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叹。句式上的严谨划一,增强了朗读时的语势,也能加强表达感情的力量,给读者以强烈的美学震撼。

 

篇末则将山水合起来,直抒胸臆,称在这样的境界中游玩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山秀水媚的桂林好似一条长长的画廊,千帧万幅,美不胜收,充满着诗情画意。

 

读者就这样随着作者的文字一路神游,那一幅色彩明艳、绮丽多姿的画幅便在脑海中翩然而至,美仑美奂。难怪这篇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名篇在历次的教材修订中依旧“容颜不改”。

 

二、对比衬托赞景美

 

作者深喑写作之道,写景手法巧妙、灵活。写漓江的水,先说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再写素有西子之称的西湖,但两相对比之后觉得“却从没见到过漓江这样的水”,这既是一种赞美,又点明景色的与众不同;接着,将桂林的山与五岳之尊的泰山、闻名遐尔的香山进行比较,“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这充分表达了作者看见桂林山水美景时的惊喜与赞叹之情,也更加引发了读者的兴趣,使人产生一种立刻就想去观赏一番的冲动。这两处都用了一个“却”字,非褒后贬前、厚此菲彼也,而是突出了漓水自有其别处景致难以比拟的独特之风韵。清丽的漓水,映着一路奇峰峻岭,山光水影,明媚多姿。百里的山水,就是百里的画卷。南宋画家郭熙说:“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作者就这样在对比衬托中,把桂林独特的山川之美,蕴涵在其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笔触中,给人留下了鲜活的永不褪色的印象。

 

三、比喻铺陈写景美

 

作者在文中巧妙比喻、反复铺陈,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桂林山的千姿百态和色彩明丽,力求反映出桂林山水的绰约风姿。

 

作者把漓江水的特点总结为“静、清、绿”三个特点。然而在这三个特点中,给作者最深的印象还是漓江水太静了。“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正所谓“鸟鸣山更幽”,此处用“动”作衬托的手法,更突出了漓水有“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之“静”的特点。

 

清,是漓江水的另一特点。“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它像水晶玻璃那样清澈透明,宋人张自明曾用“癸水(即漓江)江头石似浮的诗句,来描写它的清净可爱。

 

作者描绘漓江水“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江水波光粼粼,绿如青缎,澄如碧玉;两岸是青峰翠影,浓绿欲滴。真不知是山林之翠染绿了江水,还是这一江碧水润绿了山林。

 

其实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是相互依存,相映生辉的。“船浆激起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正因为“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才不卷泥沙,正是因为“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才使得绿色的江水“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宋代诗人范成大说:“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作者在写桂林的山时也把它的特点概括成:奇、秀、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