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听听:鸟鸣涧(上)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生:(全):春天。
  张:春天。还有谁在山上或者在很安静的地方独自呆过?哪位同学?你呆过是吗,你说说看。
  生1:……(很小声)
  张:哦,你在哪里呆过?
  生1(很小声):山上。
  张:哪里的山上?
  生1(很小声):永泰的天门山和鼓山。
  张:永泰的天门山和鼓山。你晚上都呆过是吗?
  生1(很小声):是。
  张:你请坐。一个人晚上在山上呆过,我是相信他的感受。
  生2:一个人啊?
  张:或者跟家里人,晚上在山上呆过,这个感受很重要。这个感受当我们读诗的时候,就可以跟我们的生活——
  生:联系在一起。
  张:联系在一起。好像王维写的诗我也经历过。我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到一所学校去上课,问了我指导老师一个很傻的问题:桂花不都是秋天的吗?这里怎么会“春山空”?这桂花是什么时候的?
  生:秋天,秋桂。
  张:而这是春天的桂花。以前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只认为秋天有桂花,春天没有桂花。所以人的经验有时候非常重要。那么有哪位同学见过桂花呢?你说一下,桂花有什么特点?
  生1:桂花非常香。
  张:桂花非常香,桂花的颜色是什么颜色的?
  生2:灰白色。
  张:灰白色,还有呢?
  生3:粉红。
  张:淡红色的桂花是——因为我也不是生物学家,但是根据我的观察,桂花刚刚开的时候,是很淡很淡的黄色,然后慢慢地变成比较黄的颜色,然后变成深黄的颜色,然后变成金黄的带褐色的这种颜色。那我不知道我看的品种是不是对的。请坐。但是桂花像不像其他的花一样,风一吹就落下来?
  生:不像。
  张:那桂花容易落吗?
  生:不容易。
  张(指着黑板):“人闲桂花落”这什么意思?来,讨论一下,什么叫“人闲桂花落”?想一想,想一想,“人闲桂花落”到底什么意思。等一下,不要急着回答,先思考,仔细的想一想什么意思。好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你来。
  生:这个意思应该就是说:寂静无声没有人的地方,很安静有桂花轻轻的飘落在地上。
  张:哦,他刚才站起来本来也想拿一个本子起来,但同桌马上提醒不要拿本子。你说的是你自己的观点还是从书本上看来的?
  生:从书本上看来的。
  (下课铃响起)
  张:哦怎么搞的一下子就上完了一节课。这里面实际上他谈到了环境的幽静,但是桂花是不是只有在幽静的环境里面才落下来?不幽静的地方落不落桂花?
  生:落。
  张:也落。到底“人闲桂花落”这个“闲”是什么意思?
  生1:安静。
  张:除了安静还有什么意思?
  生2:幽静。
  张:除了幽静还有什么意思?
  生3:没有人。
  张:那王维在哪里?我关心的是诗人在哪里?
  生:山谷里。
  张:这个“人”是诗人还是其他人?
  生:闲人。
  张:我要跟你们急,在我看来,这个“人”是诗人。他这里讲的,核心讲的,是讲安静呢还是讲……
  生1:讲他自己。
  张:讲他自己,他怎么个讲自己。
  生1:作者在山谷里面,桂花不知不觉的飘落下来,从他内心里面……
  张:桂花从他内心里不知不觉的凋落下来?其实他说了相当好的意思。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今天老师不是简单的给你们一个结论,而是我们自己去体会。结论很容易,你把书本翻开,书里面很多的资料,上网都能查到,可能会说得很丰富,但是那些东西不一定是你个人的体会。我希望是在个人体验的基础上再去收集一些资料,再去丰富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话,我们可能对这首诗歌的读解就更深刻更独到,所以——我也不能拖课,我没有想到我上得这么慢,上了半天一句都没讲完。你们有没有收获啊?
  生(全):有。
  张:你们真会捧场。说一下,你们谁说一下。不能让你(第一排一个经常发言的同学)说了,刚才没举手的同学说一下。哪位?来你(同是第一排的同学),你就坐在最前面,听得最清楚,说你的收获。
  生1:……
  张:好再想一下,再想一下,你来。
  生2:至少知道了要用自己的话来……
  张:哦,他说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话,自己的观点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而不是仅仅搬书上的话。哦你(另一学生)还有观点。
  生3:我还知道了这个诗怎么读才能有感情,我也知道了这个诗怎么写才能写得好。
  张:你知道了诗怎么读才能有感情,怎么写才能写好。哦,你也举手,你说。
  生4:我还知道了这个诗的背景和作者的一些背景资料。
  张:好的。刚才我上了一节课,我上课之前我就有一个目的,我相信你们能够把这首诗背下来,能够写下来,我也相信你们对作者王维的生平背景有所了解,但是我很想跟你们一起来在两个方面一起分享。一方面是这首诗我们到底整体上应该怎么感受它,通过朗读的方式我们能体会,实际上这个感受都有我们个人的独特的地方。第二个就是我们怎么进入这个诗,比如说刚才讲了半天“人闲桂花落”这个“人”到底怎么回事,这个“闲”到底写他的心境还是写环境。
  部分学生:心境。
  部分学生:环境。
  张:今天张老师所做的不是给它结论,而是你还可以带着这个疑问回去再来想“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我最后还想再说一句话,其实一个人一生中一定要有至少十首以上我们随时随刻都会想起来的诗,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就去寻找这十首诗吧。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谢谢大家。
  生(全):老师再见。


                   让孩子永葆爱诗的初心
                  ——《鸟鸣涧》课后自评

  古诗实际上是比较难上的,特别是小学老师,我觉得有两种困难,一种困难是我今天要“教”的东西,学生其实已经都知道了,但很可能今天学下来一点收获都没有,他会背、他会写、他知道王维是谁,每一句话他都能从那个“本子”里找到,“人闲”“幽静”……等等,一点收获都没有,下一次上课他还是这样。现在我们的教学,各种出版社都在谋财害命,为孩子“服务”的参考书多如牛毛,孩子们却一点自己的感受都没有,那种解释把它嚼得非常细,所以他什么时候都是拿着本子来对付你,你看上去上课很热闹,实际上都是说别人的东西,没有一句是自己的,这是一种。还有一种困难是怎么教,刚才说的是孩子都知道,还有一种是你老师能不能知道,老师能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能不能引导孩子自己去探讨这首诗。这两点都是很难的,都是生成性的。我们很多课堂都是“复制性”的,这种资料复制的教学是有很大麻烦的。为什么我要说这一点,我朋友在大学教中文系,发现现在学生最成问题的就是两点:一、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书都不读,都不爱读;第二,看完《色戒》以后,老是问你汤唯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个脑袋整个都废掉了,废人,他就不能理解人性的复杂,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不能理解时代的复杂,一问就是汤唯是好人还是坏人,梁朝伟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你说这个大学读了干什么?这之前的中学又读了什么?很成问题,那么这个成问题今天从课堂上也可以看出来,我们这种考试制度真的把孩子的大脑给毁掉了。从小学开始,要介绍王维就是把本子拿出来,读这首诗也是把本子拿出来,一直延续着这样。从考试来说,当然可以考得好,但是我们能不能够激活他有价值的东西呢?所以我很想知道一下,很想来感受一下课堂。我昨天甚至跟花仙子(陈弋)说:“我来上一堂失败的课。”来感受一下在课堂到底我们要做什么事,要做什么工作,就带着这个问题来。
  今天从花仙子的课,我有一个很大的收获。以前听低年级的课我也一直强调这一点,低年级的备课和高年级的有很大的不一样,你要20分钟备一次课,10分钟10分钟备一次课,40分钟嘛。前20分钟可能更多是讲解、导读、集体性的活动,后两个10分钟可能更多的是游戏、个人的感悟、个体化的活动才行,要不然到后20分钟,孩子的注意力就不集中了。我观察了时间,正好20分钟,孩子开始捣乱的时候正好20分钟,这是听你课的最大的体会。其实我以前也一直强调,在大班环境里的低年级教学的课堂组织问题,这不仅是一个教学问题,实际上也是孩子的生理问题。20分钟实际上已经是一种极限了。
  我今天自己上下来觉得,我今天整个的把握肯定是不行的。也正是因为我发现了孩子的这些问题,我要不断的导正。我后来发现我的教学目的并不是在给他讲什么,而是让他回到这样的——自己直接去面对文本,实现这种目的。因为如果从原来这样的常规教学来说,也可能看上去课堂组织得很热闹,有很多的安排,实际上孩子都在复习,都在把本子拿出来搬给你听。
  刚才几位老师都做了点评,在你们说之前,我在这里写了三句话。第一点,今天我来上课我不知道学生的情况,这里的学生相对鼓一小鼓二小的学生有距离,我也不完全这样看这个问题,我的一个信念就是,首先你要相信。这个相信,你看,从我今天上课的整个结构来看,这节课我想过怎么上的唯一的一点就是:让孩子来背诗,让孩子来板书。肯定可以,我不需要从零开始,他们一下子都会了。我们来干什么?那更重要的就是进入文本,我们来分析,用我们的体验,用我们的观察,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所以我说一定要相信。刚才主任也说到,有一些孩子,你比如说课堂上有时候会出现冷场,有时候会出现学生的问题答非所问,有时候会出现学生的问题回答的支离破碎,你怎么办?我觉得我们中国的课堂上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在于——我们老师的目的性都太强了,在孩子回答问题的过程里面,太缺乏去肯定他的意识,所以我觉得要把鼓励孩子作为对学生回答问题评价的第一条原则。这第一条原则不是事实评价,而是一个价值引导:你回答的不错,你回答的很好。那个孩子回答完,其他孩子都说听不见他的回答,而我说我听见了,比如说他回答了几个问题,我觉得他回答的还不错,是吧。后来我发现孩子一直在举手。今天当然没有机会,如果今天上两节课,我相信上到后面孩子能够回到自主解读文本的信心上来。第三点也很重要,就是老师还是要帮助孩子。比如说他回答的不正确,你在鼓励的基础上要引导他,回答的不完整你可以帮助他补充,他回答的不错但强调的不够,你可以帮他凸显。我觉得这几点是一个教师应有的基本的价值取向——要相信、要鼓励、要帮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