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静、幽美——《鸟鸣涧》主题式古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a.引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出月从哪出来呢?(云)怎样的云?(薄薄的几片云)
    b.是呀,一轮明月从云层中钻出来,皎洁柔和的月光一下子倾泻在山涧中,睡梦中的鸟儿于是——(指名回答)
    c.是呀,鸟儿以为天亮了,睁开朦胧的睡眼,啾啾叫着。(板书:明)
    d.“时鸣”怎样叫呢?(指名回答)是叫了几声,就停了,过一会又叫几声,又停了,咦?不是写夜静吗?怎么会写鸟鸣声呢?
    e.对,这就是一种反衬手法,以动衬静。古人就说“鸟鸣山更幽”我想,鸟儿此时一定是用它动听的叫声在赞叹。现在,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诗。(指名读)(a读得真好,听着感觉那是一个多么宁静又美好的夜晚啊!b你的朗读,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皎洁的月光,听到的啾啾的鸟鸣声。谢谢你。)齐读同学们,你们的朗读好似在赞叹:夜多静啊!
   5、写一写:
   (1)王维的诗美吗?可王维只用了二十个字,写了那么的景物,给我们呈现了如此美丽的一幅画卷。春天在王维的眼中是一个寂静的夜晚,
     a.在贺知章的眼中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在其他诗人眼中呢?在诗人杜甫的眼中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在苏轼的眼中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d.在杜甫的眼中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e.在唐代杜甫的《绝句》中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f.在叶绍翁的眼中春天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这正体现了古诗语言的凝练美。但我们现在的语言也美呀!现在就请同学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写一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我想我们也能有“文中有画”的本领。
   (3)学生写,教师巡视。交流点评。
   (4)写的真好,的确是文中有画。写的美,朗读读得也美。
   6、朗读背诵整首诗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读得时候要把自己当成诗人,想象那屡屡桂香飘溢,悠悠鸟鸣传荡。
    很好,我们读的时候,要想到王维山水诗的特点:诗中有画。再齐读。
    让我们把鸟鸣涧的幽静永远留在心里,一起背一背。
  四、拓展诗句,迁移诗境。
   1、同样是歌颂明月,王维用“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经让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今天就让我们在来欣赏一首李白的《月下独酌》。自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同样是月夜,同样是独自一人,李白感受到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大概说诗的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孤独。再齐读。
   2、出示《鹿柴》,与《鸟鸣涧》对比,看诗句描写有什么异同?诗人笔下的景物那么美丽,你有什么话对王维说?王维的诗人们非常推崇,后人对其诗的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闭眼,听读,想像《鹿柴》《鸟鸣涧》这两首诗所描写的情景。
  五、作业:
   1、默写古诗《鸟鸣涧》。
   2、写一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情景。

  板书:            鸟鸣涧
            花           春
            山           夜
            月           明
            鸟           静
            涧           美

  教学反思: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在诵读的同时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教学《鸟鸣涧》,我抓住“初读——再读——品读——诵读”四环节,以情境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并进行朗读上的指导。学生读出喜爱、赞美之情。提出问题,质问:“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这首诗歌中景物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由此引出诗中春山的空寂、春涧的幽静。
  古诗虽短,内容却不单一,教学方法亦无定法,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重要的是要有效果,在这一方面,我还需要不断探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