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课前文本解读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诗人》课前文本解读

  1. 通读第一单元:明确本单元围绕“语言文字”话题,学习本组课文,旨在“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结合生活实际来思考如何让我们自己说的话语、写的文字更有魅力。”(引自《教师用书》第一单元说明)

  2. 读第一课课文。读教师用书。

  3. 质疑与思考:
  (除了课文,手边只有一本《教师用书》,相比人教版,咱们的鄂教版最大的好处之一,就在于激发了我空前的批判精神,倒不是非要和教科书过不去,但有些问题,不弄明白,将直接影响整篇课文的导向问题,不得不思考——)

  质疑1:
  初读到《教师用书》中的“课文说明”很纳闷——为什么要把这么一首简单的散文诗界定为说明文?“本文是一篇特殊的说明文。它说明的对象是让人感到神秘与仰慕的诗人,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神奇和诗篇的美丽。”(引自《教师用书》第一课“课文说明”)这有点儿像刚执教的《晋祠》。但那篇毕竟是梁衡先生著解说词的节选,中学的全本的确就是篇标准文艺性说明。而这篇《诗人》,感觉就是一篇明白如话的散文诗,“诗”和“诗人”怎么能说明呢?作者只是在谈自己读诗的感受罢了,感觉,才是文学或者说一切艺术的灵魂!所以我将本文的阅读核心点定位在“体会诗歌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与语言文字接触,不犯空”,“通过举证引用等方法,阐明理由,表达自己的个性化感受”。

  质疑2: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个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的目标要求在各个学段的表述分别是这样的: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不是文字游戏,不同阶段的朗读要求各有侧重,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特点。老师们在朗读教学中应根据每一学段的要求,有步骤地分层指导,步步落实,步步提高。对比再看我们鄂教版《教师用书》中的“学习目标”:“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我认为不妥,遂改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质疑3:
  1——5节无论从篇幅上,还是抢眼的特殊结构上都是文章的重点,所以《教师用书》中“学习目标”定位在“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说诗人是大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和文学家。”这当然是教学重点,但本文形象生动,浅显易懂,不宜做分析式的解读,这也是我比较反感把文章界定为说明文的重要原因,说明文不管怎么变化,都是偏理性遍逻辑性的,而诗本生就是感觉,是最感性的,两者南辕北辙、水火不容。
  读了几遍课文,我的感受是,对于四年级学生,理解“理解为什么说诗人是大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和文学家”并不难,难的是真正走进文本,和作者一样去感受、去赞美“诗人是大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和文学家”,简言之,就是如何感同身受。孩子们年纪尚小,可能没读过多少诗,也不了解诗,但童心本就是诗心,我所要做的,就是在“童心”和“诗心”中找到某种契合点。
  再次反观课文,如果安常规上法,读第一段,概括出主要内容或者抓关键词“诗人是个大画家”,然后思考“哪些语句体会到诗人是大画家?为什么?”。理解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却与引证的诗歌离的很远。看:“一池碧绿”“朵朵银花”,多美!如果只是为了印证“哦,所以说诗人是个大画家”,学生还能沉进去体会“色彩缤纷”之美吗?
  我想,作者自己也不绝不是首先写下一句“诗人是大画家”,而后找诗句来印证吧!应该是太喜欢这些诗句了,放在心里反复吟诵反复琢磨把玩,为什么这么美呢?哦,原因在于语言文字创造性地“画”出了大自然的神韵,所以作者把诗人比作“画家”。
  想明白这其中的逻辑关系,就该着手让孩子们也明白。阅读切入点出来了:课文中引用的诗句。由生活实际出发,品读诗句,体会诗意,即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诗人创造性运用语言描绘生活之美。
  此外,教学这一课,要注意两线并举,一是体会诗人创造性的表达和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教学方法上,主要还是联系生活实际,读词句,想画面;二是注意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举证引用,阐明理由,表达自己的个性化感受”这种写作方法,由读导写,作为教师,我要注意不仅将课文作为“读”的凭借,还应是“听说读写”共同的凭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