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课文]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已完成校对〗

  [鄂教版第七册课文]
            1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12岁那年,因家里贫困,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
  伯父带他下火车时,指着一片繁华的市区说:“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呀!”周恩来奇怪地问:“这是为什么?”伯父沉重地说:“中华不振哪!”
  周恩来一直想着伯父的话,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他偏要进去看个究竟。一个星期天,他约了一个好朋友,一起到租界地去了。在租界地里,他目睹了中国同胞受欺辱的情景,心情非常沉重。
  他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
  一次,校长来给大家上课,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父母而读书”;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站起来,响亮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15岁那年,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天津南开中学。那时,伯父的生活也很困难,周恩来就利用节假日为别人抄写材料,挣一点钱。生活虽清苦,但他的学习愿望却始终很强烈。他上课认真听讲,课外阅读大量书籍,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大家都夸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努力读书,以后,他也是为了这个目标,忘我地工作,无私地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已完成校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