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在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来感受吆喝的同时,紧紧围绕课文的要旨,守住根本,忠实文本。)

  生:不好。如果去掉了,会觉得很突然。第一句话是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的主要意思,后面的句子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生:这句话告诉我们,其实还有很多的法儿,作者在这里只是举了几个例子。

  师:看来这句话很重要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再次感受它的重要作用。

  生读。

  师:这些吆喝者只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没受过高等教育,却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对吆喝、对生活进行着艺术创造,吆喝真是语言的艺术。让我们再来回味那韵味十足的吆喝声。(课件播放)

  四、吆喝的现状

  师:北京现在的吆喝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快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一下。

  生:这种戏剧性的叫卖没有失传,但是只剩一种了。我觉得很可惜。

  生:我觉得还剩一种,是幸运的。

  生:只有一个卖冰棍的,作者感到很遗憾吧。

  师:是啊,嗯,你是个很细腻的孩子,能感受到作者的心理。同学们,昨天,我们不是都去做了一个调查么,在你的家乡还有吆喝吗?

  生1:有擦鞋的。“擦鞋(武汉方言,鞋发hái音)来,擦鞋来。”

  (笑声一片。)

  生2:有磨剪刀的。(唱)“磨剪子咧,锵菜刀”

  生3:“回收彩电、冰箱、、空调、热水器……”

  生4:“重庆卤鸡蛋,一块钱三个,味道好的很!”

  ……

  师:啊,你们收集到这么多啊。老师昨天啊,也去了妈妈家里,从妈妈那里也听到了很久以前的吆喝,可惜,当时没有录音。

  生:那你就叫嘛。(学生附和)

  师:好吧。这是给过去的木桶加固的一种吆喝,是一种叫“箍”(板书)的铁圈。(深呼吸提气,学生笑。)“打——箍啊,打——箍啊……”

  (学生兴起,场面一片打箍声。)

  (师生关系和谐,其乐融融。)

  师:大家可以继续了解家乡的吆喝,并做好记录。吆喝其实是一种民俗文化遗产,是一种街头广告,有其独特魅力。可随着时代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你们爷爷奶奶们还健在的话,它们就可能永远地消逝了。知道吗?你们昨天做了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啊!你们昨天做的,是抢救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事啊!只不过我们昨天只做了第一步,如果将采集到的这些吆喝用文字整理下来,那才是大功一件呢。大家愿意吗?

  生齐呼:愿意。

  (个性化阅读的一个特征是自主性。何谓自主?就是在阅读活动中要以学生自己的研读为主,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自己来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活动建构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

  师:可是,显得非常杂乱的街头叫卖,怎么才能有条理的写下来呢,怎么才让渡的人感受到其中的趣味呢?你能从我们这篇课文上,找到方法吗?(师指板书提示)

  (巧妙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个体的感受,从部分回到整体,也从内容过渡到方法。)

  生1:可以从吆喝没个停和变着法儿吸引顾客这两方面来写吆喝。

  生2:没个停就是刚才我说的啊,时间上的从早到晚,一年四季。

  生3、变着法儿,有夸张的、借甲物形容乙物的、戏剧性的、声音变化的。

  生4、也有作者还没有举出例子来的。

  师:你们真会读书,又很快就会模仿了。看来,这一节课刚开始,同学们对于课文的内容,已经在现在有了一个明确地认识了。(照应前面的伏笔)

  那,我们收集的材料,可以简单的记录为一句一句的,也可以如课文这样写下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记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武汉的方言,是其中的一大特色啊。

  师:同学们,今天啊,在你们的身后,来了许多顾客,你们,能不能走到他们中间去,把你知道的吆喝,吆喝给他们听,或者,也向他们请教和收集武汉地方过去的哪些吆喝呢?

  (生有些愕然,很快兴奋起来,走入后面的老师中间去。顿时,叫卖声声,热闹非凡。)

  师:一听到吆喝,我们仿佛回到往昔,看到了那一群群走街串巷的身影;仿佛感受到了作者那深沉的怀想;仿佛体会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就让我们在那吆喝声中结束这节课。(课件)

  (原创作品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