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教材解读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起初,作者徐秀娟对灰椋鸟的印象并不好,说它“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她“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徐秀娟“再也忍不住”要去看“有什么好看的呢”的灰椋鸟?她在电视录像里看到了什么呢?如果将电视画面转化为文字描述,会是什么呢?
  ——答案即课文4、5节。也就是说,正是电视录像里的灰椋鸟“归林”“闹林”的场景,使得徐秀娟“再忍不住了”,使得徐秀娟对灰椋鸟的看法产生巨大变化。这就不能问:“归林”和“闹林”这两小节里,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神奇力量,使得徐秀娟从心灵深处对灰椋鸟产生翻天覆地的情感变化?在我看来,主要有四点:
  1.生命的壮观。徐秀娟印象里的灰椋鸟,是一只、两只的印象,这次,她所见到的是无数的灰椋鸟:“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这段话中,“排空而至”“整群整群”“数百米”“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这些词,都准确而富有感召力地突显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这是一种生命的壮观。生命聚集起来的壮观是足以使人惊叹,使人震撼的。你看到一只灰椋鸟,没什么感触,但是,当天空上万只灰椋鸟,整个天空全是灰压压的一片,你就不能不为这种生命的壮观惊叹震撼。你看到一只鸽子,不会有什么惊讶;你看到的是上万只鸽子同时出现在你面前,你就一定会停住你的脚步,你的眼睛,你的脸上将写满惊讶与震撼。徐秀娟,正是被灰椋鸟壮观的生命气势多折服,所吸引。
  这种生命的壮观是徐秀鹃用眼睛所看到的,是视觉带来的巨大冲击。
  2.生命的热烈。徐秀娟不只用眼看,也用耳听,她听到的,是“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种生命的喧闹与热烈,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强劲与美好。个体的人,在“飞瀑”“惊涛”声面前,总会流露出赞叹与神会。有一位老师,教学到此,播放群鸟“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的喧闹声,教室里静极了,学生在如此巨大、热烈的生命的鸣叫前,沉浸了,也震撼了。徐秀娟原有印象里的灰椋鸟,是一只、两只的印象,一只、两只的声音,现在,上万只灰椋鸟的生命的鸣叫,她不由得“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这“情不自禁”,是一种生命被另一种生命的召唤,是生命与生命的应和,碰撞。
  这种生命的热烈是徐秀娟用耳朵所听到的,是听觉带来的巨大冲击。
  3.生命的情感。徐秀娟不只是用眼看、用耳听,更是在用心感受:“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文中的灰椋鸟是和人一样有情感的,有母子之亲情,有伙伴之友情,它们互相交流,急切呼唤,这些,全是作者在用“心”倾听,用自己的感情倾听,感应,印证。正是用“心”感受,徐秀丽娟仿佛看到了一个有情有义的鸟的家族,这种生命的情感强烈地感染了她,打动了她。
  这种生命的情感是徐秀娟用心灵感应到的,是心灵带来的巨大冲击。
  4.生命的美好。某种强刺激下,人会在一刹那对事物的看法会发生重大改变。灰椋鸟壮观的生命景象,就让徐秀娟对灰椋鸟的看法,于刹那间发生重大改变——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欣赏到欣赏,她正是带着欣赏之情来看晚霞中的灰椋鸟的:“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其实,徐秀娟也知道,灰椋鸟还是那个灰椋鸟,它的背还是灰灰的,嘴还是尖尖的,远远望去还是黑乎乎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徐秀娟对灰椋鸟的情感、看法变了。有一位并不美的姑娘,在舞台上舞蹈,感染、打动了很多人。大家都说,她是在用生命在跳舞。灰椋鸟并不美,此刻,它们就像舞台灯光下的那位不美的姑娘,折射出的是生命的美好。
  这种生命的美好是徐秀娟欣赏的视角带来的,是欣赏带来的巨大冲击。
  作者徐秀娟对灰椋鸟的看法和情感前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源于生命的壮观、生命的热烈、生命的情感和生命的美好对她的冲击和感染,离开生命,不会有此动人的篇章。
  这篇文章,很多语句、标点特别传神,教学时需要特别注意:
  1.“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一个“盘旋”,仿佛灰椋鸟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家”;一个“投”字,有一份急切,有一份依恋,有一份欣喜。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段话对仗工整,排列整齐,比喻精妙。好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不是吗: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
    呼朋引伴/叽叽啾啾,
    似飞瀑落入深涧/
    如惊涛拍打岸滩/
    整个刺槐林和竹林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