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教学反思之三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灰椋鸟》一文层次清晰,内容简单,我想孩子们一定能读懂,第一课时就进入主题了。
  为了能让那些根本没有预习的人能仔细读一遍课文,我要求在别人读书的时候,每个人手上都要拿着一支笔,把自己发现的好词好句划下来,也可以写写自己读完这一段的感受。这个工作在预习中很多人就完成了,请人读后,我就故意请那些常年不写作业的人说收获,谈体会。
  读到第四自然段时,我请同学们自由谈读书收获:陈南竹说,从“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这句话看出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孩子们解读的非常好,尤其是巫鹏飞提的一个问题:“投入”这个词用得很好,鸟儿像顽皮的孩子回到了树林母亲的怀抱!
  用同样的方法学了课文第五自然段,周轶轩提到了这一段的写法跟原来学过的《听泉》中描写声音的那段文字很像,让人有回味无穷的感觉。
  文章学到这儿,孩子们好像鸟儿一样在嬉戏,并没有感受到文章的中心,于是,让他们读了最后一段,再回到前文,细细赏析,是不是会有新的发现?
  鸟儿与树林的感情,作者与鸟儿的感情,我们该怎么去认识,理解,分享,行动?
  孩子们沉默着思考着,教室里突然寂静了
  在沉默后,或者是爆发,或者还是沉寂……这节课,孩子的思维没有继续往前走,因为他们对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不了解。他们以为大自然天生就是和谐的
  更让人担心的是,现在的课堂已经变成个别人的课堂,很多人都沉默着,有的倾听,有的自己解读,还有的左顾右盼,看热闹似的,这样每个人在课堂的收获当然也就不一样了,思考着的人是跑步前进的,如果习惯在课堂上做个听众,若干年后,他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样的呢?现在的我们怎么去避免?怎么去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