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日出》说课设计之一

湘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云海日出》是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八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文章,课文用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云海日出的壮观景象,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现了云海日出的奇幻与壮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对云海日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语言优美凝练,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读记有关生词,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了解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4、感悟作者的语言美,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通过默读,自读自悟或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理清作者的叙述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语言美,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创新点
  (一)情趣导入,图片感知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
  趣。”我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发挥了多媒体优势,通过生动而精美的画面,使学生感受黄山“云海”“日出”的壮观景象,同时通过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部分图片的解说,这样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激发了学生急于了解云海日出的壮观景象的学习欲望。
  (二)整体感知
  精心利用教材,这是阅读教学的软肋。教师应将全盘讲授变为相机诱导,指点门径,拨正迷津。点拨要点在要害,这要害就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不要全盘托出,而要引导学生自求得之,起到“四两拨千金”的功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带着“作者是怎样向我们描绘黄山远海日出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去朗读课文,同时出示要求:1、标出自然段;2、认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4、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读通读顺,然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怎样来写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时间顺序依次写了云海和日出的不同景象,从而理清文章层次。
  (三)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往往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只有发现才能读进去,品出味;只有发现才能读得深、读得透。所以,我在这一环节中是这样进行的。
  第一、小组合作探究文中描写云海日出美的语句以及自己的感悟。
  第二、交流、品读、感悟景物的特点。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后明白了:作者描绘远海日出的语句实在是太美了,观察和描写很有顺序,同时动态和静态描写相结合,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和拟人句等都是文章的写作亮点。因此突破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了一些重点句子。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指导,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交流感悟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感受到作者对云海日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感悟到作者的语言美,积累了语言。
  (四)积累好词佳句,练写片断
  学习语文,就是要学习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使学生持续发展。”在教学的最后,我让学生积累了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一个段落写一处景物。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渗透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有提高了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课堂教学向外延伸铺设桥梁,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五、教学有感
  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是陶冶思想情操。教学中,我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感悟到了语言美。读贯穿了全文的始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同时,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直观地将事物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为学生很好地领悟文章的内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真实些、朴实些、扎实些,我切实感到自己教学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还留下了些遗憾,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