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教学反思之二

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爬山》这篇课文记叙了26年前父亲带着十岁的“我”去爬山,他告诉“我”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而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在爬山的过程中父亲告诉“我”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尽了力,在下山途中又告诉“我”应该如何欣赏沿途的风景的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难点是读懂父亲说的智慧指的是什么。我设计了开门见山的导入,将学生更快的切入课文的重点中去。我们桂林就有许多著名的山,于是我抓住这样一个有利条件,采用了谈话导入,直接提出问题:同学们平时都没少爬山,那么在爬山的时候你都遇到过那些困难?遇到这些困难时,你又产生了什么不良情绪?通过爬山你又有什么感悟和收获?问题一出就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紧接着我又提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关于爬山的,那么课文中的小主人公在爬山时又遇到了什么困难?通过这次爬山他又有哪些收获?下面就请同学认真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进入重点教学后,紧扣主题,围绕父亲的三次说的话展开阅读。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接着让学生说说这些话是在什么地方(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再让学生读读父亲说的话,提出疑问,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父亲的话的含义。父亲第三次说的话是在“我”又跑又跳急着下山时说的。这段话最重要也最难理解,我先让学生朗读后,提示学生结合父亲是怎样做的来理解他说的话。让学生说说父亲说这些话的用意是什么,他的话给我们以什么启示。当学生理解之后,再让学生带着感情来读。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亲身的体验来谈谈体会。这样,学生学得扎实,即理解了课文,又从中悟到了道理。这篇课文还包含几个成语,如“似懂非懂”、“若隐若现”、“慢条斯理”、“自以为是”、“一五一十”等,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注重将词语放在原文中理解,培养学生推敲领悟词句的能力。随着学生的朗读和发问,他们的思维、想象、朗读、表达等能力均已得到了锻炼和发展。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启发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上课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一篇课文为依托,把学生引到广阔的语文世界中。虽然我在课文的教学中很注重阅读,但却忽略了课外阅读。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推荐一些与课文相似的文章来读。让学生读更多的文章,在多读中,在交流中开阔视野,增强积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