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语文味 悠悠爱鹿情

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说明文因其文体的特殊性,让语文老师们大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感。“食之无味”,说明文的语言多半没有抒情类文章优美,学生读之无味,教者多半无从下手,教之亦无味;“弃之可惜”,说明文通过语言文字客观地陈述,让读者透过文字便了解某种事物的特点(特征),这种文体以其简洁、明快在实际生活中大有用武之地。比如:产品说明书。由此,说明文教学仍不可“弃”。但如何将说明文教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这一直困扰着我们老师。最近,拜读了浙江青年名师蒋军晶执教的《麋鹿》(此文为说明文),不禁为其精湛的教学艺术所折服。《麋鹿》一课教学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弥漫着悠悠的爱鹿情,绽放着灼灼的智慧花,充满着纯纯的儿童味……年轻的蒋老师,课上得如此生动、精致、大气让我震撼。与此,也让我深深感到:说明文这块“鸡肋”食之同样有滋有味!现撷取几个片断以飨大家。
  一、课始“味”已出。
  师:同学们,我觉得这篇课文的生字挺多,而且很难认。所以这节课,我先要检查一下你们这篇课文的生字是不是认识了,会读了,你们有信心通过检查吗?
  生:有。
  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麋鹿胎生,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湿地环境中。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深明大义,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别墅──乌邦寺,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至今,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
  师:我把生字结合到这段文字里了(指多媒体),请你自己读一读。
  师:能读下来吗?这里有一个字特别难读,它的意思是“超过”。
  生:这个字念“逾”。
  师:你在平时看到过这个字吗?
  生:年逾古稀。
  师:同学们,年届70就是“古稀之年”,“年逾古稀”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年龄超过了70岁。
  师:还有两个字经常“山”和“水”一起用,这两个字念什么?
  生:跋涉。
  师:“跋山涉水”简缩一下,就是“跋涉”,爬山趟水的意思。
  师:这里有一个词,和“漂泊不定”意思相近,但又强调了“生活艰辛、无家可归”的意思,这个词读什么?
  生:颠沛流离。
  师:我再继续检查,我在黑板上写一个词,请一个同学读和这个词相对应的段落。(师板书:外形)
  生:(读第一段)
  师:谁来读和这个词对应的段落。(师板书:传奇经历)
  生:(读第三段)
  师:请你们一起来读和这个词对应的段落。(师板书:生活习性)
  生:(读第二段)
  师:你们觉得整段话和这篇文章有什么关系?
  生:我觉得这段话是整篇课文的浓缩。
  生:我觉得这段话概括了整篇课文。
  生:我觉得这段话是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从你们的回答来看,你们已经掌握了“主要内容”的概念,那么谁可以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得再简洁一点。
  生: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课始,蒋老师没有因上大课(第八届“灌河潮”大型教科活动),也没因学生是高年级的学生,而将字词教学“忽略”,而是根据文本特点——字多,根据学生的实际——难理解的词语、读不准的字音,安排了一段概括介绍麋鹿的文字,让学生去读。接着,蒋老师采用了以“义”寻“词”(根据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找相对应的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语境等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如此,既降低了难度,又让学生觉得新奇有趣。最出乎人意料的是蒋老师板书概括段意的词语,让学生读出相应的段落并思考出示的整段话和这篇文章的关系。这样以来,将概括介绍麋鹿的文字的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识字、释义、感知文本,概括大意。语文味、儿童味就在这“读”、“寻”、“联”中初见端倪。
  二、课中味正浓。
  师:看来,你们都读懂了麋鹿,如果,我们的教室里出现一头“鹿”,你能辨别出它是否是麋鹿吗?
  生:能(齐声)
  (多媒体出现“驯鹿”图)
  师:你觉得它是麋鹿吗?
  生:(有学生说是,有学生说不是)
  师:请举手说“是”的同学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认为它是麋鹿?
  生:因为图上的这种鹿“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师:我首先要表扬你们善于抓住事物最主要的特点进行辨析,但是你们认错了,图中的
  这个动物,人们也称它为“四不像”,角似鹿非鹿、面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但它不是麋鹿。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这头鹿和读一读这篇课文,请你从文章中寻找它不是麋鹿的理由,找到一条,请简要的记录一条。生:(开始读、寻找)。
  师:老师建议你们不要讨论,自己独立观察、寻找、辨析。
  师:可以交流了吗?
  生1:书上写着“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而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
  方”,而这头鹿的角就是指向前方的,所以我认为它不是麋鹿。
  生2:书上写着“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而这头鹿的尾巴像兔子尾巴一样
  几乎没有,所以它不是麋鹿。
  生3:书上说:“麋鹿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但这头鹿的蹄子好象并不是很大。
  师:你能注意到这一点很不容易,由于麋鹿蹄子宽大,横渡长江,易如反掌。
  生4:麋鹿的生活环境是林茂草丰的湿地环境,但是,这幅图里,林不茂,草也不丰。
  所以,这不是麋鹿。
  生5:书上说:“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不管是冬
  季还是夏季,毛总是偏棕色的,但是图上的这头鹿却是灰色,因此它不是麋鹿。
  师:同学们,你们所说的这些理由,都是麋鹿区别于其他鹿的显著特点,作者紧紧抓住
  这些特点来写了,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们,这头很像麋鹿的鹿叫“驯鹿”,想看真正的麋鹿吗?
  生:想(激动)。
  师:可以给你们看,但有一个交换条件,你看了以后,要像一个讲解员一样上台来介绍
  麋鹿的主要特点,行吗?
  生:行!(跃跃欲试)
  师:这就是麋鹿,请你在座位上练一会儿。
  生:(在座位上练习。)
  师:谁愿意上来试试。
  生: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英国,更欢迎你们来到美丽的贝福特公园,来贝福特公园,
  就一定要看看麋鹿,你们看,那就是麋鹿,它的体形很大吧,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00公斤呢!它的角也很长,站着的时候,角的各个枝尖都指向后方,这是它独有的特点哦,因为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再次感谢你们来贝福特公园参观,谢谢。
  师:掌声鼓励,讲得真是好,但是现在讲解员很难当啊,因为很多参观者要提问,如果
  面对参观者的各种提问,能从容应对,那这个讲解员算得上是高级讲解员,谁愿意当高级讲解员?
  生:纷纷表示愿意。
  (一男生上台)
  师:听说麋鹿喜欢生活在湿地环境中,那么它身上哪些身体特征和湿地环境相适应?
  生:这位先生,麋鹿的尾巴比较长,长尾巴用来驱赶蚊蝇,以适应沼泽环境中的生活。
  麋鹿蹄子宽大,因此它可以水中跋涉、游泳和寻找食物,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
  师:听说麋鹿身上有许多鹿中之最,你能为我们介绍介绍吗?
  生: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是最独特的,它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
  而驯鹿的角尖指向前方。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麋鹿蹄子也可能是鹿中最宽大的,行动轻快敏捷,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
  师:刚才我在麋鹿群旁边看到一块牌子,上面有几句古文,能帮我翻译吗?
  海陵县多麋,千百为群,捕食草根,其处为泥。麋,牡者有角。麋喜泽,冬至解角。麋似鹿而色青黑,大如小牛。
  师:各位讲解员,如果我现在问你们,麋鹿和驯鹿的区别在哪里?你能说吗?(能)。
  是啊,读书不能死读书啊,要活学活用。同学们,记住,描写一样事物,要抓住它的特点来写。
  蒋老师第二板块教学:深入研读,辨别形象,互动交际是颇费心机的。如果我来教,一定是让学生读课文,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而蒋老师先巧妙地给学生一个参照物——驯鹿图,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在“文字”中求证:它究竟是不是麋鹿。这等于给学生一个“诱饵”,“诱”他们去观察,“诱”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读书。“这种发自学生内在的需要”——“我”要弄清它究竟是不是麋鹿,这种“需要”驱动他们去读书——“我”一定要好好读书,要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老师建议你们不要讨论,自己独立观察、寻找、辨析。”蒋老师的提醒,意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静静的读书“场”,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考的“场”,可以想象当时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场景:孩子们时而睁大眼睛盯着“驯鹿图”,时而一字一句地读课文,蹙眉凝思。这样的“静”定能生“慧”:学生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学生的论证是有理有据的。“最是沉静最热烈,语无声处听惊雷。”这样的课堂与时下多为“喧嚣”的课堂相比,有“悠然见南山”的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