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教学实录之一

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今天,彭老师给你们上课,你们高兴吗?”我问。
  “高——兴——”,孩子们拉长了声音回答,我心想也不知道真高兴还是假高兴也。不管!在孩子们念完课题后我说:
  “下面请欣赏我写课题。”
  接下来的时间里,教室里非常安静,所谓静能生慧,看老师写字,能使得教室里安静如入定。写完,问学生写得怎么样?学生都说好。于是我切入正题:谢谢鼓励,我希望待会你们的发言非常精彩,你们的思考非常精彩,好吗?”孩子们非常高兴地喊:“好!”谁能说这不是一种快乐呢?
  “下面我们就开始学这篇课文,好吗?这篇课文非常短,是不是能在很快的时间里读准确、读好了呢?”学生点头,自读开始!
  (学生读到5分25秒)
  “读到现在,你们已经用了大约4分钟的时间,应该不短了吧?”(是)那么,你有没有不懂的词语或者不会读的字词句子?”没有学生举手,我说看来挺容易理解的?是吗?
  在等待中,有学生举手,说:“腮帮不懂?”我向着人群问:“有没有懂的?你用动作来解释,或者不说话就解释它。”学生鼓起腮帮,我问你的哪一部分是腮帮,这个孩子指得正确!
  又有孩子提出不懂“俸禄”这个词语的意思,于是我引导学生先来写,我在黑板上写,孩子们在下面边书空边写笔画,接着说说意思,有说俸禄就是银子,有说俸禄就是钱财,有孩子说就是镑的意思,说完这个,我对孩子们说:“读完这篇课文,你有没有想说的,或者想问的?”等了三四秒,有两位同学举手,我请他们先说一下,我现在觉得如果多等几秒钟回更好!
  第一位孩子问:“为什么南郭先生不懂要装懂?”
  一个孩子答:“他想混到一些钱。”
  第二个孩子的问题是南郭先生为什么要逃走?孩子们笑了。其实我内心觉得这不应该笑。我于是表扬他:是的,我们读完一课书,最好要让自己想一想,我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吗?我有想知道的吗?这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也是好方法。下面我们来边读边谈感受或者问题,这样可能会更好,如果其他同学有补充,请举手好吗?
  我建议一句一句地读。哪位同学读第一句。有位孩子站了起来。
  请三位同学读,纠正错误,表扬读得流利有感情。
  第二句请一个孩子读,然后我引导学生关注“混”这个字,请孩子们想一想:他会怎么混进来的呢?
  “他可能跟着马车近来的。”
  我说他偷偷地悄悄地进来了,然后就可以吹竽了?那个孩子摇头说不是。
  “他还要到吹竽的总管,给一些钱他。”
  我插问:“你准备给多少钱?”
  “100两银子。”我惊讶。
  “跟士兵穿的衣服一样,(我提醒不是士兵)混进去。”
  “吹竽的人走在路上,我把他劫了。”他还没有说完,教室里一阵哄笑。
  我说南郭先生都成了什么样的人了??
  “他去看看士兵的衣服是什么样,然后照着这个样子去做一套衣服,这样就可以混进去了。”这更引得一阵欢笑!!
  “一套衣服容易搞定,可是衣服有了一切就行了吗?”我乘机问道。见没什么动静,我就启发:“关键不是衣服,而是用一些办法来混进去,刚刚大家想到的用钱来收买,是个办法,再仔细想想,看看还有什么办法?”
  “可能他认识士兵,他让士兵去看看吹竽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然后做一套,接着混进去,对吹竽的总管说我会吹竽的,总管也不管他到底会不会吹竽就让他进来了,反正齐宣王喜欢大家一齐吹。”
  说得真好,我内心一阵激动。正当我说很好的时候,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要是这个总管很负责的话,怎么办呢?”
  是呀,这真是一个问题。这时有好多孩子举手,我请他们都放下手,然后问他们是否都知道答案,孩子们点头。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种方法,现在你们想想,你觉得这些方法怎么样?”我请同学们反思。
  “这些混的方法太下流了。”
  “一定会被别人查出来的。”(我对这句话的处理我简单地说了一句,要是给别人查出来,小命就不保了。孩子们笑了。
  “太卑鄙了。”
  ……
  在大家说完后,我问孩子们是否能够读好呢?
  练读,交流读,站起来的孩子读得都好。接着我请孩子们用混说话,说得都还不错,然后我举了一个不同语境中的“混”,让学生比较两出“混”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接受得不好。这两个混的意思相差很大,我在总结的时候点到了。(这时已经是上课17分钟半了,其实说话与比较这两个环节所用的时间是2分多钟,应该舍去。)
  接着读第三句话。
  读完请孩子们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我恨他”。
  我为他补充:“你看到了自己恨他,很好!”
  “我仿佛看到了南郭先生得到了许多银两。”
  “我看到他们仿佛在吹竽……”
  听到这个孩子这样说,我顺学而导,请学生学着他的样子来吹竽,结果发现孩子们喜欢这种学习,课堂里的气氛非常地好。
  “我仿佛看到他得到了山一样的金子。”
  我提示不太可能有这么多的银子。其实我应该学会等待,等待孩子们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看到他狡猾的样子。很狡猾的。”
  “我仿佛看见南郭先生正在数着他的金银财宝,200多两。”
  我请同学们安静下来,从刚才的沉浸中走出来。接着请他们想——南郭先生的同事们时候能够看得出南郭先生是假装的吗?
  顺着这个思路,孩子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大多数的答案是能看到。并说出来几种理由来,非常有意思。于是我进一步问孩子们:那么他们明明知道南郭先生是假装的,却不说出来呢?为什么不去告密呢?
  “南郭先生把他们全都收买了。“
  “收买总管一个人就行了,让总管和他们说就行了。”
  好家伙,我不得不佩服他的思维。
  (我发现我在听完孩子们的发言后喜欢重复他们的意思,我觉得这很不好。)
  “大家在一起吹竽的,都是混口饭吃,不用这么认真的。”
  “他不能告密,因为如果他告密了,就会得罪了齐宣王,可能会有南郭先生一起被砍头的。”(围绕被别人骗的感觉来谈这种结果)
  “同学们,同事可能有很多种想法,但是明明知道他不会,可是由于各自的原因没去告密,可是看到他不会吹却照样得到俸禄,心里真不太好受,所以书上用了一个词语叫——”
  “居然。”学生好不容易找出这个词语来。
  接着请同学们读一读。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27分17秒)
  读第四句。
  “这个消息一传,传到了南郭先生的耳朵里,南郭先生心里会怎样想?“
  “看来是混不下去了,在混下去肯定要倒霉透顶了。”
  “他想如果被关在那里,一定会被砍头的。”
  “那怎么办呀?”
  “逃走。”
  “看来再混下去,只有一个结果,一旦被发现,肯定会被砍头的。”
  “南郭先生只好——?”
  引导孩子们从这个只好中体会到走得无奈,走得心不甘情不愿……我请孩子们带着感受来读这句话,效果不错。
  ■
  整篇课文读完了,让你来评一评,这里面的人物中你觉得谁最笨?
  “齐宣王最笨。一个国家这么多人,居然选出一个不会吹竽的来吹得自己听。”
  “再下来谁最笨?”
  “总管也笨,因为如果被齐宣王发现了,两个人都要被砍头。”
  “齐宣王很笨。南郭先生的同事最笨,如果告密,可能会有奖赏的。”
  “你们心目中谁最聪明?”
  “齐闵王最聪明。他将不会吹的试探出来了。”
  “同学们,看看书,书上说是喜欢听,说明要一个一个单独吹不是故意试探的。”
  “南郭先生最聪明,他知道危险,还知道跑的。”
  “你们都知道跑吧?”
  “知道。”学生喊道。
  “我觉得他并不是聪明,而是狡猾。他是靠狡猾混进来的。”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大家发现有的人物我们会觉得他怎么又聪明又笨呢?”
  ■
  复述故事。(2分钟)总时间——36分05秒
  学生试说。
  交流时,两位同学说的,感觉有一味讲得好。
  “从前,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哪个南郭先生知道了他喜欢,还知道了他喜欢许多人一齐吹,他心想,诶,我不会吹竽,我可以混进起,不用吹就可以混到奖金呀,后来就收买了吹竽的总管,给他一百两银子,总管给他一个与,他就和他们一起吹了,过了一年,齐宣王死了,齐闵王做皇帝了,听到他也喜欢听吹竽,他心想,哎,我还可以混下去的,但当齐闵王说要一个一个单独吹给他听的时候,南郭先生就发愣了,他想,哎呀,这次完了,如果被他发现了,我的小脑瓜就完蛋了,(笑)还是跑吧。”
  等他说完,孩子们鼓起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