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了解课文了的主要内容,也学习了生字。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的理解课文。在读书之前我们先来听写一下上节课学的生词,请大家拿出听写本和笔。(学生准备)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教师读: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阿曼达疾步爆炸瓦砾砸着颤抖(学生写词语)。
  师:同桌一起检查一下,同桌相互检查。
  师:都对的举手,(学生举手)几乎都能会写对了,看看谁有错的,把它改正确。(学生互改)
  师:请大家坐好。在学习课文前,我们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发生在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山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数条公路被震断,电力设施受阻,桥梁坍塌,山崩地裂,几万顶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成千上万人被埋在废墟底下。就在这片废墟中,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一起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上节课大家在质疑的时候,有同学提到:“这对父与子为什么了不起?”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对父与子是不是了不起。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在读书时,哪些画面让你感动,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动?
  生: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教师随机举起一位同学的书)大家看,这位同学很会学习,他找到了感动的句子之后,用笔勾画了下来,还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这种学习习惯很好,我们都应拥有这样好的读书习惯,会让你受益终生的。
  生:学生继续读书,批注。
  师:如果你在某个地方,或哪个句子,还可以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父与子的了不起,然后可以出声的读一读,或者和你的小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交流后的感受会更深刻。(学生仍然读书)
  师:好,文中的哪个画面最让你感动?
  生:文中让我感动的是“父亲冲向儿子的学校,看到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
  师:你能把相关的段落读读吗?
  生:读2、3小节。
  师: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感动?
  生:因为从“父亲冲向七岁儿子的学校”看出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紧接着想到的就是儿子。从“冲向”看出父亲很急切,只希望儿子能平安。可父亲到了,呈现在眼前的却是废墟,父亲当时太痛心了,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生:我说说让我感动的地方,父亲奋力地冲向学校,见到的却是废墟,让父亲痛心,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因为那是他的儿子啊!父亲接受不了这个打击,我为父亲失去儿子而痛心。
  师:是呀!父亲此时天旋地转,怎能接受的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示意学生接着读)。
  生读:“阿曼达,我的儿子!”
  师:这个画面还有让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父亲能从痛苦中坚定地站起来,这种决不放弃的精神很了不起的。让我很感动。
  师:到底是什么让如此痛心的父亲坚定地站起身来?
  生: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他看到了希望,坚信儿子仍然活着,于是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读这段话,你会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
  生:我是带着伤感的心情读!
  师:好,我们就带着伤感的心情读。
  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对另一个学生),请问,你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我是带着既痛心,又敬佩的心情读?
  师:请你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因为前面是一种失去亲情的痛心,可光难过也没有用,于是就重新振作起来,坚定地站起身,想去挖儿子。
  师:你就带着这种感受读,相信你会读得很好。(学生很投入地读)。
  师:听了你的读,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悲痛欲决但由从新挺立的父亲。
  师:是这句话,在支持着父亲。拿起书,一起读读父亲常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你们的眼神已经告诉我,父亲受到打击后的画面已经让你们受到感动。相信,父亲的还有许多画面让你感动,请接着谈。
  生:我感动的是12自然段,父亲在不停地挖儿子的画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你为什么感动?
  生:因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从时间上看他一直在挖,,是整整挖36小时,挖了这么长时间,我们一般人都做不到的。所以我感动。
  生:我觉得父亲奋不顾身的精神让我感动。他不停地在那里挖,36小时都没停止过,眼睛满是血丝。为了救儿子,父亲付出了这么多,有谁读了不受感动呢?
  师:是啊!整整36小时啊!不吃、不喝、不睡、不停地挖着。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样?
  生:我会很累,而且不能坚持挖。
  生:我可能想放弃。
  师:然而父亲在这36小时里,只是做着一件事(示意学生读)。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你能想象父亲“破烂不堪”是什么样吗?
  师:能把这“破烂不堪”的镜头读出来吗?(学生练读这两句话。)
  师:同学们试想一下,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在这36小时应该做些什么?
  生:应该吃饭、睡觉、休息之类的!
  师:是啊!以你的生活体验,父亲应该吃饭、休息是吧?而父亲却一直在挖,你为此而感动。再比如──
  生:再比如:“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说明父亲在挖的时候发生了很多危险。从“到处”这个词就能看出,父亲可能把手划破了,还可能挖到血淋淋的尸体。即使是手破了,衣服破了,但父亲还在坚持的挖,不停地挖,挖地多么艰难啊!父亲这种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想给大家读读。
  师:好,带上这份感动,用你的郎读,再现挖废墟的父亲。(生读)
  师:体会的深刻,读的很动情,大家给他掌声。(学生鼓掌)
  师:还有哪个画面让你感动?
  生:第五自然段让我感动,别的父母哭喊后,便绝望的离开了。而这位父亲却在那里接着挖。
  师: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给大家读读。
  生:学生读5自然段。
  师:能说说你为什么把“再来”读得很重吗?(课件出示红色字)
  生:因为他现在即使是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也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在一开始的时候还有很多人来阻挡他呢!
  师:现在没人“再来”阻挡他,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个词“再来”,那你们找找看,曾经有那些人阻挡过他?(学生找)
  师:曾经有那些人阻挡过他?谁来读读。
  生:“消防队长挡住他,……”
  师:这位父亲问(教师示意学生接读)
  师:曾经还有那些人阻挡过他?(指着另一名学生)
  生:“警察走过来……那上回家吧。”(示意学生齐读)
  师: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学生接着读)
  师:这么多人阻挡过他,为什么现在没有人来阻挡?
  生:因为他不听别人的劝阻,别人劝他时,他总是重复一句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所以就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生:因为父亲现在可能都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他只想企求有人来帮他。所以别人认为他精神失常了,不再阻挡他。
  师:从哪看出他精神失常了?
  生:从5自然段“两眼直直地”看出他精神失常了。
  师:你真能干,注意到眼神了。父亲独特的眼神,那是精神失常人的眼神,谁来读出此时的这位父亲。
  生:读“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
  师:他清醒着呢,他没有失常,但是这么一位清醒的人被人误解,如果是你,你现在的心情会怎样?
  生:我会很失望很孤独。
  生:我会很无助很苦闷的。
  师:当我们感受到这位无助、孤独、没人理解的父亲。你再这两句话,你会更感动,有更深刻的感受。
  生:自由读12自然段的前两句话。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设身处地的想象一下,(放音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父亲扒开满是玻璃碎片的泥土,搬掉裸露的水泥,挪走倒塌的柱子。睁开眼睛,说一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挖了很长时间,奋力拯救儿子的父亲。
  生:我眼中出现一位36小时没有吃饭,体力都坚持不住,可他还在挖,挖着挖着,就晕过去了,醒了再接着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