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与解构的阅读教学案例:

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预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制教材第七册课文,人教版六年制教材第九册课文。课文的大致内容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4位小朋友。
  下面,我将自己设计该课教学时的若干个想法,按顺序原原本本加以呈现,我希望我的这种“原生态”呈现,能最大限度地表明我的设计理念:
  1、让学生感动。
  让学生感动,于是有了学生为可怜的《小珊迪》掬一把同情的泪;让学生感动,于是有
  了学生为用生命铸就《丰碑》的军需处长荡气回肠;让学生感动,于是有了学生《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的情深意长。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她是以精神获得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知识获得为主要目标。没有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语文课将苍白无力。
  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感动,是上好这篇课文的前提。
  2、让学生清楚自己为什么感动。
  我忽然想,让学生感动,难道就够了吗?事实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不长,只有3个生字,也没晦涩的词句,即使没有老师小心翼翼的精心的引领,学生也完全可以自己把这篇课文读懂,并且心甘情愿地被感动,感动于“这位父亲”的超乎常人的坚强、坚持、信念与爱。因为正是由于这位父亲异于常人的行为,才使结局那么圆满、皆大欢喜,然而这样的接近于奇迹的结局毕竟太具有偶然性。于是,一个念头就盘恒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假如,假如事情没有那么圆满,这位不顾其他父亲以及警察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后,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甚至引起爆炸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学生还会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还会吗?
  我觉得我有责任让学生思考甚至选择,自己是为事情的结局感动,还是在事情的过程中感动。
  3、让学生思考为谁感动?
  我习惯在备课时,邀请个别学生先谈谈他自学课文之后的感想,在采访与倾听的过程中,
  我感觉到一种倾向,那就是学生会认为,那14位孩子的父亲过早地放弃了拯救自己儿子的努力,他们对自己儿子爱得还不够深,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那些父亲是胆小懦弱的。特殊时刻正常的理性被误解为“贪生怕死”,这让我感到害怕,因为这种误解将会衍生出一种在我看来是畸形的价值观。
  我们有理由相信,普天之下,父母舐犊之情都是一样的,那14位父亲对儿女的无与伦比的爱以及丧子之痛,是被文学处理中的“详略得当”中的“略”略去了,被语言文字天然所具有的“形而上”的倾向蒙蔽了……我总觉得我应该站出来,发挥我的主导作用,让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父亲的爱去感动学生。

  基于上面意识流般的思考,我有了如下教学:
  案例
  一、续写文章结局,建构对父亲的初步印象。
  【教学预想:让学生与文本、与老师、与学生进行对话,初步感受“这位父亲”的了不起,并让学生以续写结局的方式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位父亲了不起在哪儿?”】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上语文课,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是吗?今
  天,蒋老师也决不放弃这个权利,我也要提问题,但不多,就一个,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想)但我不告诉你们,我让你们猜。(学生疑惑的样子)但猜不是胡猜,猜要有根据,要有所准备,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
  生:(安静)
  师:第一,我请你们再次认真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蒋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
  会在哪里提问,如果在这里提问,我该怎么回答。第二,读书的方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你可以放声朗读,你可以默读,你也可以一边划一边读,听明白了吗?(明白了)开始吧!
  生:(各自读课文)
  师:好了。谁先说说?
  生:我认为老师一定会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嗬!这么肯定!也就是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生:对!
  师:你能回答吗?
  生:能!
  师:请你说说。
  生:本文主要写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我很欣赏你用的一个词,奋不顾身。你觉得你说的准确吗?
  生:还可以吧!(笑声)
  师:我也觉得“还可以”。(笑声)要是能把时间和地点加上就更好了。能重新说说吗?
  生:能!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生:我觉得老师会问,“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他儿子还活着,拼命挖,而不像别的父亲一
  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
  师:哦,提了这么个问题。那你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怕回答不全面。
  师:知道多少说多少。
  生:就是他一直不觉得没有希望了,因为前边说了,他给儿子说过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也就是说,不管是死的是活的,他都要见到儿子。
  师:看,你还怕自己回答不全面,你已经非常准确又很全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还从父亲的内心世界出发,抓住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这句话是父子心中不变的信念,恒久的承诺,那就是——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看来,问题提得很好,能够激发大家的思维。谁再来提?
  生:我想老师会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师:这是一个涵盖量很大的问题,提得好,你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生:父亲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救自己的儿子;儿子的了不起就在于想着自己的同学,想先救自己的同学。
  师:回答的简明扼要!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这位父亲了不起在别人都劝阻他放弃努力时,他还坚持不懈地挖,这是父爱的力量在支撑。
  生:这位父亲那种“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态度很震撼人。
  生:您可能会问,为什么其他的父母不去救,只哭两声、喊两声就走了?
  师:他们只是哭喊两声“我的女孩!”“我的儿子!”就走了。是吧?
  生:是。
  师:那你说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不愿见到孩子的尸首,不愿承认这个事实。
  师:他们不想看到孩子在地震中死去的惨相。你这是从父母的心理方面来考虑的。有这个因
  素。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他们以为孩子已经死了,不用救了。
  师:他们考虑得比较现实。看到学校的教室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挖也没有用了。
  生:对。
  生:因为救火队长已经说了,地震中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挖会很危险。
  师:把这几个同学的观点综合起来就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
  …………
  师:同学们,其实我的问题有的同学已经猜中了,我是根据课文最后一句来提问的,请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生齐读地过程中,师在黑板上板书“父亲了不起”]
  师:刚才有同学问:这对父子了不起在哪儿?我把问题在缩小一点儿,就研究这位父亲了不起在哪儿?
  师:“了不起”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伟大。
  生:超过一般人。
  生:超出常人。
  师:你们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
  生:(异口同声)了不起。
  师:是的,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哪些四周围的人们,那14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
  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是吗?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
  学生写5—6分钟。
  [学生写的过程中,教师强调速度要快,允许字写得潦草一点,允许用拼音替代,同时轻轻地读出各个学生文中出现地关键词,经验分享,开发写作思路:信念、骄傲、感激、坚持、了不起……]
  师:谁愿意上来读?
  生1:其他孩子的父母感激地说:“如果不是你坚持自己的信念,我想我们的孩子肯定没有生还的希望了……
  生2:曾经劝说他放弃努力的一位父亲紧紧握住他的手,激动地一时说不出话来,这位父亲心里在想,我还误会他精神失常了呢,其实是他对孩子爱得太深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