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实录之二

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因为是借班上课,课前围绕《三国演义》有关常识与学生进行交流,既检查了学生对《三国演义》熟悉程度,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第一教时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就选自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1、读通课文,做到正确流畅;2、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3、读后想想课文写了怎样一件事。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随机指导,及时表扬读得认真的学生。)
  师:谁愿意站起来朗读?
  (学生分节朗读)
  师:倒数第二自然段,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段话跟前面不一样,文绉绉的,像“久闻大名”、“光临草舍”、“礼让一番”等词句你们能理解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
  生:“久闻大名”就是早就听说您的名气了。
  生:“光临草舍”就是来到我这么简陋的家。
  生:“光临草舍”就是您来到我这么简陋的茅草房。
  生:“礼让一番”就是“你先坐,你喝茶”这样的话。
  师:也就是客气一番。你们的话简单明了,通俗易懂,那课文为什么用那些文绉绉的话,而不用你们的话呢?
  生:我觉得课文的言语很精练。
  生:刘备、诸葛亮都是有学问的人,讲话也就文雅了。
  生:刘备、诸葛亮他们的性格谦恭有礼、温文尔雅。课文里的话符合他们的身份。
  师:说得真好。言语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人物的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我们仔细体会体会,好好读一遍。
  [这里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不同风格,懂得什么人说什么话,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要吻合人物的性格。]
  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来,其余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听写几个词语:怏怏而回谒见惭愧辅佐三顾茅庐
  (反馈听写结果,相互纠错改正]
  师: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这五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吗?
  生:“怏怏而回”就是很不高兴地回去了。课文指刘备三人见不到诸葛亮很失望。
  生:“谒见”就是去拜访。
  师:我到你家来拜访是不是谒见?
  生:那不能用。应该是下级拜见上级。晚辈拜见长辈。
  师:说得很准确。而且是很有敬意的拜见才叫谒见。
  生:辅佐就是帮助别人。课文指诸葛亮帮助刘备
  师:请你帮个忙把教室的门关一下,能说请你辅佐吗?
  生(大笑):不能说,这件事太小了。辅佐要用在大事情上。
  师:对,辅佐就是帮助成就大的事业。
  [运用归谬法让学生形象地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表达程度,适用范围,把词语教活。]
  生:“三顾茅庐”就是三次去拜访茅草房。
  师:是拜访茅草房吗?
  生:是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师:连起来说完整。
  生:三顾茅庐就是刘备三次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师:对,这就是课题的意思。请你们迅速搜读课文,在课题前加上拜访的原因,课题后加上拜访的结果。自己试着连起来说说,要求语言通顺连贯。
  (学生边默读边作记号)
  生: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就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
  生: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就三次到茅草房里去拜访。诸葛亮看到刘备很有诚意,就答应出山,并辅佐他打了很多胜仗。
  [解释课题,补充课题。通过课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降低了概括文章内容的难度,又引导学生学会了一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新方法。]
  师:是啊,同学们说的其实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当时正是东汉末年,豪强四起,群雄割据。有董卓、吕布、袁绍、袁术、曹操、孙权等,他们之间常常发生战争,百姓是苦不堪言。刘备见此决心匡扶汉室,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文中所说的统一大业。读了课文,你能谈谈对文中刘备这个人物的印象吗?
  生1:刘备是个对人诚心诚意的人
  生2:刘备是个礼贤下士的人。
  生3:刘备是个求贤若渴的人。
  师:是啊,刘备这个人物形象逼真鲜明,跃然纸上,令我们过目不忘。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文中能体现刘备求贤若渴的语句,然后可选择一处加以评述,也可组合起来评述。
  1学生默读,自划,评述
  2同桌轻轻交流

                    第二教时

  师:上节课我们对刘备这个人物进行了研究,现在来交流一下。
  生1:我从刘备对张飞的两次斥责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因为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亲如兄弟。可是现在为了请诸葛亮不惜斥责自己的兄弟。足见对诸葛亮的诚心。
  师:你说得真好,第一次是斥责,第二次是大声斥责,你能把这两句话读好吗?
  (学生读得很冲,给人骂的感觉)
  师:你这个刘备好凶啊!虽是斥责,但毕竟是兄弟啊!
  (这一“挑逗”,学生领悟了,读的语调更合情理了。)
  师:这就叫聪明。一点就通。还有愿交流的吗?
  生2:我从“刘备还有半里多地就下马步行,以看出他的诚心。”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听课教师一片掌声)
  师(大为佩服):了不得,你怎么知道?
  生:我从电视上看来的。
  师:看了能记住,记了能用上,就是好本领。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啊!
  生3:我从“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地等着,等了好长时间”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是诚心诚意的,那么长时间,自始至终这样恭敬的,一般人肯定做不到。
  师:我们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程门立雪》,我们深为感动,但那是学生对老师的敬意。可文中刘备是大汉皇叔,一方诸侯,已是名闻天下,连曹操也说天下英雄只有刘备和他两个。而诸葛亮当时只是一介草民,平头百姓。而且刘备当时已有47岁,而诸葛亮却只有27岁,刘备能做到如此恭敬,真是令人叹服。[句与句的联系,渗透人文内涵,与故事背景联系,教师适当介绍,促进语言内化。]
  师:你们认为读好这段话,应该强调那些词语?
  生:我觉得像“半里多地、就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好长时间”这些词语都应强调。
  师:说得好。不知你读得好不好?
  (学生读得很投入)
  师:你真聪明,把“轻轻敲门、恭恭敬敬”读得较轻,把刘备的诚意给读出来了。有时轻读也是一种强调。还有补充吗?
  生4:我从“下拜、谒见、恳请”这些词语可看出来。因为从身份、地位、年龄上来看,刘备根本不需要如此客气,如此谦逊的。
  师:你分析的很准确。
  同学们寻找得很全面,很准确,分析得也很透彻,但只是零星的、分散的表达,现在我增加难度,要求同学们寻找一个好的方法,把它整合起来概括地回答。先自己试试。
  (学生自由准备,同桌讨论。)
  生:我觉得刘备邀请诸葛亮很有诚意,当他前两次拜访诸葛亮都不在时,他毫不气馁,第三次又前往;当张飞对诸葛亮不敬时,他是大声斥责;当他离茅庐还有半里多地时,就下马步行;当知道诸葛亮还在睡午觉时,他就在檐下恭恭敬敬地等待;当见到诸葛亮时,他赶紧下拜。这些足见刘备的诚意。
  师:这位小朋友真聪明,用“当------时,刘备-----”的句式把内容整合起来表达,效率就提高了。
  生:我从刘备的说话上看出来,他称诸葛亮是当今大贤,见到诸葛亮用”谒见、恳请“这些谦恭的词语;从行动上看出来,雪一停马上起身;未到茅庐就下马步行;诸葛亮睡午觉就恭敬等候;见到诸葛亮是赶紧下拜。
  师:这位同学根据语言、行动归类表述,简单明了,更是技高一筹。
  生:我还从张飞和刘备对诸葛亮的不同态度上可以看出来。刘备是那么诚心,而张飞却是那样无礼。
  师:是啊,文中的张飞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觉得张飞是个怎样的人?哪里看出来?
  生:我觉得张飞是个很卤莽,不懂礼节的人。从他说三句话可以看出来,“叫来得了;一根绳子捆来就是了;放一把火,看他起来不起来?”
  师:仅仅是卤莽吗?你还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他的火气是越来越大了,他发火是因为张飞很敬重刘备,大哥在他眼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现在受到如此怠慢。他能不生气吗?
  师:你真聪明,因为敬重所以生气。你能把这三句话的味道读出来吗?
  (学生朗读,但没那种气势)
  师(提醒):张飞说话多干脆啊,“得了”,“就是了”,“看他起来不起来”,这就是张飞的语言啊!这些词你得把握好,再来试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