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上》教学反思之一
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松花江上》是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围绕主题“抗日烽火”安排的一篇主体课文《歌词两首》中的第一首。这首歌是震撼中国人民心灵的抗战歌曲。歌词格调悲怆,是中国近代的“血泪史”的写照,是鼓舞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战斗号角,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本课是一首内容较深的歌词,与学生生活经验距离远,学生理解可能会稍有困难。但学生已会收集相关资料。所以课前我布置学生多渠道收集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材料。通过课前准备,不仅学生,连我自己也了解了许多有关抗日战争的知识,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
上课伊始,我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通过播放影视资料等,让学生了解歌词中的时代背景,了解造成当时中国人民悲惨命运的根源,创设一种悲怆氛围,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野蛮暴行的愤恨,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活动积淀情感。
以读代讲。通过读,体会“我”对家乡的热爱,对亲人的怀恋,为进一步体会下面渴望回故乡做了铺垫。通过品词析句,多种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读中感悟,读中生情。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情感, 读出个性,读中体验,读中悟情。“流浪”反复出现了三次,既表现了流浪的时间之长,无休止,又表现了流浪者的无助与无奈,同时也是向上苍、向国人进行控诉,控诉日军的暴行,控诉国民党的不抵抗。通过剖析,朗读进一步体会流浪之苦及流浪的人心中的哀愁。我重点指导了三个“流浪”的读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流浪之苦,我以填空的形式训练学生想象: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一个衣衫褴褛小孩,———————————————
一位中年男子携着妻儿,————————-----
通过想象填空进一步体会流浪之苦及流浪的人心中的哀愁。然后指导三个流浪的读法:第一、二个逐渐加重语气,读出流浪的苦,第三个慢而轻,读出无奈和苍凉。
我认为这节课指导朗读的效果还不错,但占班级大多数的男同学还是不爱读,可能由于学生难以理解当年的场景,回答问题不踊跃,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结尾时播放的歌曲视频由于电脑的原因只播了一半,也影响了这节课的效果。今后我还要提高电脑的应用能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松花江上》教学设计之三
下一篇:《松花江上》课后反思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