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生:这颗星星其实就是小女孩的灵魂。
  生:说明小女孩快死了。
  师:具体说说。
  生:因为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师:联系下文,讲得好。
  生:这颗星星还让她想起了奶奶。
  师:小女孩想起了奶奶是因为──
  生:奶奶是惟一疼她的人。
  师:当小女孩再次擦燃火柴,这位惟一疼她的奶奶竟然出现在亮光里,于是小女孩情不自禁地叫起来,体会一下当时的心情,想想该怎么读第十节,先自己练练。
  生:(自由朗读)
  师:好,谁第一个读。
  生:“奶奶,小女孩叫起来。”
  师:注意是“叫”!这是撕心裂肺的叫呀。再来一次好吗?
  生:“奶奶,小女孩叫起来。”
  师:感人多了,接着读。
  生:“啊!……就会不见的。”
  师:不错,再请一位。
  生:“奶奶……就会不见的。”
  师:两位同学都念得好动情。朗读这段话我们还有注意“啊”、“吧”这两个语气词。想一想语气处理。
  生:是激动的。
  生:渴望的。
  生:乞求的。
  师:是的,几乎是哀求的,同时还要强调两个“就会不见的”。让老师也试试好吗?“啊!请把我带走吧!……就会不见的。”(哀求、迫切)你们再读读。
  生:(有感情地自由读。)
  师:好极了,我甚至已经看到了几双含泪的眼睛。(示意坐下)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又一次擦燃了火柴,这一次与前四次相比,特别是与第一次擦火柴有明显的不同。(实物投影两次擦火柴:①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② 她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读读这两次擦火柴,抓住重点词,想一想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充分运用句间比较,深入引导学生发现,残酷的现实迫使小女孩从开始的犹豫到最后的果断,渴望幻景永不消逝。)
  (生读句,思考。)
  师:来交流一下。
  生:第一次擦火柴,小女孩是不敢的,后来她又敢了。
  师:她怎么敢了呢?
  生:因为她实在太冷了,她想温暖一下。
  师:很好,接着说。
  生:最后一次擦燃火柴,小女孩是没有思考过的,毫不犹豫的。
  师:讲得好。
  生:第一次擦火柴小女孩是犹豫的,第五次擦火柴,小女孩是很干脆的。
  师:好极了,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
  生:我从这几个词中体会到的,“一根”、“终于”、“赶紧”、“一整把”。
  师:还有吗?
  生:还有,“敢”字也充分反映了她开始时的犹豫、害怕、紧张的心情。
  师:对了,“敢”吗?意思就是不敢。那么小女孩一开始时为什么要犹豫,而最后又为什么如此果断呢?
  (相互比较中,学生发现源越来越丰富,感受也越来越强烈。紧紧扣字扣词地领悟语言材料蕴含的意思,文章被嚼得越来越有滋味。)
  生:小女孩犹豫,因为她怕父亲要打她。
  生:因为小女孩是卖火柴来挣钱养家的,擦了火柴就不能卖钱了,那么家里人又要挨饿了。
  生:小女孩不敢,因为她的火柴是要卖钱的,但后来她实在太冷了,所以她擦了一根来暖和暖和身子。
  师:最后竟敢擦着一整把火柴,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她要留住奶奶。
  生:因为小女孩想反正都快死了,她只想留住奶奶,她什么都不顾了,所以擦着一整把火柴。
  师:你们讲得多好!抓住了重点句、重点词,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我们就能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区别它们的不同之处。同样抓住这几个重点词,我们也要读出这两句话的不同语气,谁来读?
  生:“她敢从……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师:不错,“吗”读得再轻些。“终于”再强调些,再请一位试试。
  生:“她敢从……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师:很好,读第二句。
  生:“她赶紧……要把奶奶留住。”
  师:就学着她的,强调这几个重点词,我们齐读。
  生:(齐读这两句话)
  师:此时的小女孩已经太虚弱了,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出来没有像现在一样高大,这样美好。看这段话。(实物投影“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有同学在读幻景的时候已经念到了,现在我们再来读这段话,特别注意“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这一处,边读边想,也可以互相讨论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推进发现,求得在原有基础上,有更深切的感受。)
  (生读读,想想,议议。)
  师:好,来说说,你能理解多少就说多少。
  生:这句话告诉我们小女孩死了。
  生:这句话说明了女孩跟着她奶奶到天堂去了。因为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是天堂。
  生:小女孩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
  生:我想小女孩是很可怜的,因为她是被活活饿死、冻死的。
  (通过幻景与现实的比较,进一步发现小女孩的命运之悲惨。)
  师:是的,就像你们所说的,小女孩的命运是悲惨的,是可怜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这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得到的,而对小女孩来讲,在当时冷酷的现实生活中她却什么也得不到,她带着她的寒冷、饥饿、痛苦飞走了,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就是她的可怜之处。体会到了这些,想想我们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这句话呢?谁先来试读?
  生:“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师:好,特别是对“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几处的处理,大家听清了没有,他是越读越──
  生:轻。
  师:对了,我记得一开始大家在读幻景的时候,有同学读得很幸福,很激动,越读越高。现在他越读越轻,两种处理效果,哪一种更能准确地表达情感呢?来,自己再读读。
  (朗读处理的比较,信手拈来,运用娴熟,效果很好,体会更加至诚至深。)
  生:(有感情自由读。)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读。
  生:“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越读越轻。)
  师:好极了,越读我们心里越难受,心情越沉重,对小女孩可怜的遭遇越同情。让我们齐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小女孩就这样飞走了。如果说小女孩擦火柴出现幻景反映了小女孩的可怜,那么小女孩死后的情景则是更可怜的。这待我们下堂课再来共同讨论学习。

  附:板书
            可怜    卖火柴的小女孩
            现实    渴望    幻景
            寒冷   (温暖)   火炉
            饥饿   (食物)   烤鹅
     擦火柴    痛苦   (欢乐)   圣诞树
            孤苦   (幸福)   奶奶
           (冷酷)        (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