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庆教学实录——《狼牙山五壮士》

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生:我觉得应该可以写进去。因为也能体现出日本人也有一种良心。
  师:你的意思就是说,为了把日本人写得有良心而把它写进去?是不是?我想说你还有一层意思没有表达出来!如果写进去是为了把日本人写得有良心,我宁可你不要写。想到了吗?先站着,让大家帮你想一想。
  生:我认为应该写进去,这样写出了连敌人都被他们的事迹给感动了,这样就更加能写出他们是多么的英勇,多么的无畏!
  师:嗯,不是说被感动了,是被他们震撼了,折服了。一个感动还太轻了,是不是?说得好!
  生:我觉得也应该加进去,这样能体现出他们当时跳崖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定,连那些没有良心的日本人都给折服了!
  师:一刹那间,良心发现,残暴的敌人被五壮士跳崖的壮举折服了。是啊,赢得敌人的尊敬才是真正的胜利,是不是?
  (师转身问刚才站着的学生。)
  师: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好,请坐。写进去,不是为了表现他们有良心。有没有不同意写进去的?
  生:我觉得两位战士幸存的可以写进去,日军敬礼的细节可以不写进去。
  师:为什么?
  生:这样就感觉那五位战士帮助了日本人一样。
  师:帮助日本人,就让人感觉日本人没那么坏的,容易误导。好,这是你的观点。
  生:我觉得吧,这两位战士幸存的就可以不用写进去了,呃,这两位战士本来和他们那三个很好的朋友一起跳崖的,他们五个人全都已经抱着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就是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决心去跳崖了,根本没想过自己还能活下来。只想过,为将来的新中国献身是一种很骄傲的事情。
  师:嗯,你的意思就是说,他们要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就要同年同月同日死,这是一种义气。但是,活着不好吗?更有力量为革命做贡献!再说,难道活着就不是壮士了?我们来看看老师和编辑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依次呈现如下材料)
  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留有余味;在悲壮中,结束行文,给小读者留下探究的空间。       ——某学校王老师
  将日军向五壮士致敬的细节写进课文,有美化日本人的嫌疑,且和课文整体情感基调不吻合。    ——某学校郑老师
  课文是根据报告文学《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节选的。文学创作,可以不用将史实全部写进去。   ——某编辑部编辑

  屏幕继续出示

  五位壮士,
  在完成掩护任务后,
  主动放弃活着的希望,
  选择绝路的一刹那,
  他们就成为了豪壮之士。
  而弹尽路绝之际,
  镇定从容地跳下悬崖,
  更是那样地悲壮。
  他们,无愧于壮士的称号!
  两位壮士幸运地活着,
  只能证明生命的顽强。
  而日军向我们致敬的细节,
  不正告诉我们:
  赢得敌人的尊敬,
  才是最大的胜利?
  ——张祖庆

  师:究竟,你觉得谁的说法有道理?不用忙着下结论。让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慢慢思考!

  (屏幕定格为)
  我思,故我在。
    ——【法国】笛卡尔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手记

  学习阅读的策略和文本的表达形式,当是阅读课的要务。在《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中,我试图从如何阅读“红色经典”以及如何从读写上做出一些探索。
  革命传统课文,亦称“红色经典”。这类课文,往往离孩子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孩子们很难真正与文本共鸣。因此,学习此类课文的一个重要策略,要让孩子们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缩短儿童心理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课前让孩子们看电影,查阅和抗日战争、狼牙山有关的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查什么?通过什么途径查阅?怎样查阅?查阅后怎么处理?本课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试图在这几个关键点有所渗透,进而让学生初步查阅资料。
  革命传统课文,还有一个特点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情景,经受严峻考验,进而凸显其崇高形象。因此,学习本文时,要带领学生关注三次严峻考验中的战士们的一言一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光辉形象,是教会学生阅读革命题材文本的又一重要策略。
  以上侧重于读的思考,接下来从写的角度探析。
  首先,革命传统课文,经常采用对比的写法来刻画英雄的形象。这篇课文也不例外,写五壮士,处处不离写敌人。且所选用的词语,从感情色彩上考量,贬褒对比非常强烈。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充分关注对比的写法。在四、五两个自然段“顶峰歼敌”的教学中,我着力让孩子们通过研读描写敌人的句子,让孩子们明白,适当地描写敌人的表现,有助于凸显英雄人物的形象。
  其次,这篇课文有别于其他革命传统课文的地方,在于人物群像的成功刻画。作者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既有对五位战士群体行动的总括,又有对五位战士个体行动的细描。同时,课文浓墨重彩地刻画了班长这一人物形象。群像中突显个像,个像丰满了群像。这样的写作特色,也需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重读文本第二段,领略群像刻画策略;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用文字定格英雄的“屹立”群像,迁移写作策略。
  另外,《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是教科书的编者根据新华社记者沈重的《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改编而来的。考虑到孩子们的实际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担心一些史实细节误导学生,因此教材编者甚至连在教参中都不敢提及。在此课的教学中,我将这些珍贵的史实引入课堂。努力在课堂上创设思辨情景,让孩子们站在写作的角度,试着去思考:假如有机会重新编写教科书,要不要将“两位战士幸存的事实”以及“日军向五壮士致敬”的细节写进教科书?引导他们从写作目的和材料选择的角度,去想一些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这既是理性思辨的过程,又是直面历史的尝试,更是儿童视野、历史视野与教师视野的融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