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

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
   1、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文生字新词。
   2、认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感其受、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事物的观察规律,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5、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潮去时”的壮观景象,学习作者有次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理解一些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小黑板、灯片、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带。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落;学习课文1一2自然段。
        第二课时:重点理解课文3一5自然段,指导朗读背诵。感知作者边看、边听、边看的观察方法,总结深化课文。

  一、导入。
  1、师启发谈话:第一教时,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是按“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来后”的顺序来写的,并且知道潮来之前的情景:一是目之所及的景物描写,给人以平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二是写前来观潮的人之多,写出了人们焦急等待的心情。这一段从侧面渲染了钱塘江大潮的“奇”。那潮来时,潮来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学生质疑:可围绕文后的“思考练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3、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①学习课文3一5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小节;
  ③学习作者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学文A、学习3、4自然段。
  1、整体感知
  ①师:文章三四小节,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潮的?b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大潮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②自由朗读。
  ③讨论、感知、(板书:声音、样子、情绪;解决a、b)
  ④欣赏钱塘江潮录相。(解决c)
  2、细读理解。
  ①默读3、4自然段,用[ ]标出表示声音的词、用()标出表示样子的词,用“△△”标出人们情绪变化的词。
  ②师生小结:作者听江潮的声,越来越大;见江潮的形,是越来越状。作者既留心了声音,又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形;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人群情绪的变化。作者这种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③重点解决开课时先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释“水天相接” ·第3自然段中,讲到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为什么会沸膝?·体会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④作者笔下越来越近的浪潮,如此声势浩大,如此雄伟壮观,那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为什么不写人们的表现?(以此作为创造教育的切入点)
  3、细品背诵
  ①师引:这一见,作者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江潮的“奇”。同学们,这就是祖国山河的一个剪影,这就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带着对钱塘江潮深深之受,熟读、背诵3、4小节。
  ②小黑板出示背诵线索。B、学习5自然段
  1、过渡: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平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单单表现在潮来时非凡的气势。潮来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奇”。
  2、指名读。
  3、同桌互说:潮来后是一番什么景象?你能说说它的“奇”吗?·抓“余波涌”--持续时间长,神奇。·抓“江水涨”--上涨两丈、水量大、雄伟壮观。
  4、小结:这一段,作者用余波和上涨的江水烘托了江潮的“奇”。
  三、深化总结。
  1、回题读12节,体会“天下奇观”。
  2、师:潮来前,江面依然平静,给人以宁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你说奇不奇?潮来时,声音大,气势壮,奇不奇?潮来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江水上涨两丈来高,你说奇不奇?
  3、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在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两个造句。天下奇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水天相接、沸腾、横卧、横贯
  2、写出带点字词的意思。观潮()观天下奇观()
  3、读课文四小节最末句话后填空。
  这段话作者是从和两个方面来写江潮的。作者把比作。着力描写了大潮涌来的动感,使人身临其境,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

  (学校第17届教研会研究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