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的“流浪汉”》教学案例
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有话不知怎样说”,是学生怕作文的主要原因,而这就更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写”。精美的文章结构,巧妙自然的过渡,真实深挚的感情,大胆丰富的想象,别具一格的见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这些无一不能在教材中找到精彩的范例。在阅读教学时,如能在运用教材“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存”上下功夫,往往就能很好的解决“如何写”的问题。
《空气中的“流浪汉”》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写的一篇科普短文。课文层次清晰、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因而教学时我重点挖掘文本各种表达形式,强化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案例一:
课文第1节介绍了灰尘无处不在,在学生朗读了句子后,我设计了说话练习:当____时,我看见________。这便是空气中的“流浪汉”——灰尘。学生们看见这一填空题,面面相觑,一时不知怎么来说,好不容易一位同学举起了右手,他说:“晚上,我看见空中有许多灰尘,这便是空气中的流浪汉——灰尘。”听了他的发言,我不禁皱起了眉头。是呀,文本还没学透,怎么可能学生会熟练运用?于是我问同学:“书上写得好还是这位同学说得好?为什么?”同学们又一次回归课文,不一会他们边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书上写得好,刚才小王同学直接说空中有许多灰尘,后面又说这便是空气中的流浪汉——灰尘。重复了。”
“书上写得好。‘东碰西撞’、‘到处游荡’这些词写出了灰尘没有家,东逛西逛,这些特点和流浪汉很相似。”
听了这位同学的见解,我连忙点拨:“是呀,这句话先写出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再写了灰尘的特点,最后点明这便是灰尘。”
通过再次学习文本,学生已掌握了这一句型。为了开阔学生的思维,我又让他们说说什么地方看见过灰尘。学生的视野打开了,随而他们的话匣子也就打开了:
“当我经过建筑工地的时候,我看见有许多小颗粒在漫天飞舞。这便是空气中的流浪汉——灰尘。”
“当我低下头在床底下找东西时,我看见有许多灰蒙蒙、脏兮兮的小颗粒覆盖在地板上。这便是空气中的流浪汉——灰尘。”
……
点评:
读写结合的实质是根据特定需要学习课文的结构特点、表现手法,通过模仿学会迁移作用。本次读写结合主要是学习如何对一样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其核心就是要模仿文本中句子的结构方式。老师在此指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层次,这就为学生的模拟说话理清了思路,把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使层次分析成为指导读写结合训练的需要。
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后,就要激发学生的记忆储备。老师努力启发学生的认知意识,打开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从记忆的仓库中提取出所需的材料——这实际是认知语境教学法的灵活运用。
案例二:
在明确课文内容主要写了灰尘的特点后,我要求学生轻读课文第2节,并要求他们找找那些句子具体写出了灰尘的小。没过多久,孩子们便找出了好几句,还分别说出了从“一千颗”、“一厘米长”、“一酒杯”、“几十万”等词中看出灰尘的小。我连忙夸奖他们回答问题十分具体,同时告诉他们作者通过例举数字的发法把灰尘的小写具体了。接着又水到渠成的让学生明确例举数据的方法在科学类文章中经常运用,因为这样写,人们才能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所述事物的特点,也更具说服力。同学们听了连连点头,看到这些我让学生再读课文,让他们把“灰尘的多”说具体。学生们联系课文,纷纷采用例举数字的方法把“多”说具体。
点评:
能把一个事物的特点写具体是这堂课的技能目标。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掌握如何把一个词语写具体、写生动,即用一些说明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写得更形象。教学中,老师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操练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读写整合来帮助学生对课文语言进行重组、内化语言。课堂实践下来,确实避免了教师提问太“碎”太“细”,也避免了面面俱到地分析。
案例三:
学完课文,我又介绍了科学类小品文的另一种写作形式——自述。我想让学生读一篇范文,再让他们说说自述形式的文章有什么特点,最后让他们以“灰尘的自述”来写灰尘的一个特点。因为好玩、因为新奇,学生奋笔疾书,五分钟后,纷纷拿出了自己的作品。
“在阳光下,你会看见我;在建筑工地里,你会看见我;在长年不穿的球鞋上,你更会看见我。我东碰西撞;我漫天飞舞;我灰蒙蒙、脏兮兮的……我是谁?对了,我就是灰尘。人们喜欢叫我流浪汉。”
“我真是有苦说不出啊!如果没有我的帮忙,大地怎能变得如此润泽?如果没有我,人类怎会看见绚丽的彩虹?可是没良心的人类偏偏发明了吸尘器,还要植树造林,发誓要杀杀我们灰尘家族的威风!”
……
点评:
改写本课旨在让学生灵活使用刚学到的知识,并通过生动的语言来描绘灰尘。这种训练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选材和布局谋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总评:
整堂课的设计都是围绕一个思路,即如何让学生的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将知识生成和能力的形成紧密地结合起来。
《空气中的“流浪汉”》是一篇内容浅显易懂的常识性课文。学生喜欢学习这样的课文,因为课文里的知识是他们感兴趣的、想了解的,这也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如何抓住这点,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掌握文本写作特点,并与文本“对话”,通过阅读,把各种相关的知识技能与生活体验被课文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教师的说话设计和点拨至关重要。
读写整合,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延伸学生对灰尘的深层次了解,在整合时还须让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那就是“要把深度的点定准了,而且这个深度要适合学生,要循序渐进。”根据这一理念,我多次细读文本,发现了几个关键点——如何介绍一种事物、怎样教会学生使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来具体描写事物的一个特点……于是,我紧紧依托文本,设计了以上三个案例。案例1与2的仿写适合于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案例3的改写适合于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的训练使写不留痕迹的融入到读中,这样的训练也很有层次性的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整堂课提高了“写”的目的性,将写落实到课堂中,将写话能力的培养和读的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写的形式很多,写什么,要有教学目标来决定,要有读来决定。因为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伸,在读中获得体验,在写中形成能力。我想,这便是读写整合之精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空气中的“流浪汉”》教学建议
下一篇:《空气中的“流浪汉”》教学设计之一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