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的“流浪汉”》说课设计之一
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空气中的“流浪汉”》是四年级第一学期第7单元的课文。本单元都是科普常识类课文,生动、准确的表达是这类文章的语言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本文时,不仅要理解一些科学常识,更要关注它的语言特点、语言表达。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在课堂上只有让他们真正动起来,真正参与,才能使他们有所收获和发展。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通过“初读,理清文本脉络——细读,遣词造句”的教学实践过程,力求在课堂中体现以下两点。
一、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同桌交流合作,促进思维发展
不同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家庭背景、阅读的经历不同,因此,他们对文本的认识也是不同的。我想:在交流时,他们的回答也是参差不齐的,如何缩小这种差异呢?在指导学生品读完灰尘大小的句子后,帮助他们归纳出学习步骤,在学习灰尘多少的句子时,我采取以同桌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让每个孩子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补充,努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课堂成为他们探索的乐园。
二、在“说话”中,铺设“台阶”,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说话,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进行交流交际的最常用的形式,所以,我把说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时时把读、悟和说结合进行,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的语言实践。
1、目标分层。如在介绍灰尘的来源时,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借助图片说一说,这时,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我搭建阶梯式的展示平台,先引导他们说2、3幅,最后连起来说5幅,这样由浅入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了他们的说话热情。
2、内容分层。我们认为尊重差异,就让要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做学习的主人。基于此,在引导学生理解灰尘和雨之间的关系时,让他们在两个关联词中任选一个说一说,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依托文本的内容进行自由地表达。
我相信:在课堂上只有尊重孩子的差异,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为他们创设条件,让每一个人真正“动”起来,才能使他们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以上,就是自己的一点感想,愿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得以一一体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水一样的空气
下一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