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学建议

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在课文的语言环境里理解“大汗淋漓”、“寒风刺骨”的意思。
   3.能选用“聪明过人、家境贫寒、栋梁之才”等词语介绍陶行知。
   4.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复述课文。
   5.收集一个关于刻苦学习,尊敬师长的故事。

  [教学建议]
  1.学课文之前最好让学生对陶行知有所了解,因为他是我国近代教育比较有影响的人物,特别是对教育事业有杰出的贡献。
  2.对陶行知有大致了解后,要整体感知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陶行知小时侯勤奋读书的故事,有两个典型的事例,一是陶行知一边干活一边读书,体现他读书的毅力,随后写陶行知因为下雪行路远,上学迟到了,在大雪中肃立听课一个多小时,又反映了他对知识对老师的尊重。帮助学生了解俩功能个典型的事例,有利于学生对精彩片段的复述。
  3.阅读文章要读懂意思,就要抓住关键的词句,比如文中的一些词语:大汗淋漓、寒风刺骨等要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最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体会,并能找到意思接近的词语进行表达。老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王老先生最后感慨的意思,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讲了陶行知所为像宋朝的杨时,古今对照;第二层意思引用了《孟子》中的一句话来说陶行知必将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上天要把重要的事交给他。从王老先生的话中也可以看到陶行知今后的作为。
  4.学习这篇课文,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学习上要取得成功,应该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困难总是向意志坚强的人低头,希望小朋友以陶行知未榜样,努力学习,今后成为栋梁之才。
  5.收集故事后,老师要创设机会让学生互相交流,像陶行知那样刻苦学习,尊敬师长的人物不少,他们有相同之处,但是故事却不各不相同,互相交流可以拓展视野。

  附资料:
  1.陶行知的生平
  陶行知原名文濬,后改知行、行知,安徽省歙县人。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17年秋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1920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同年,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执行书记,致力于平民教育。1926年,起草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任校长。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国难教育社,创办“山海工学团”,主张采用“小先生制”,实行“即知即传”。发起组织生活教育社。1934年出版《生活教育》半月刊。一二九运动后,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与沈钧儒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提出教育必须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的主张。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陶行知全集》(六卷)、《普及教育》(三集)等。

  2.陶行知的教育主张
  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
  “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