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师:晏子的智慧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啊!自由欣赏一下晏子的语言。(生分小组,分角色读文)
  三、感悟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师:晏子出使楚国,与楚王三次交锋,从他的从容应对,从他绵里藏针的语言中,你对他有了哪些认识?用一句话概括。
  生:晏子是一个聪明过人的人。/晏子是一个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人。
  师:晏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再读第1、2自然段,你会有新的感受。(生读第1、2自然段)
  师:晏子出使楚国的目的是什么?(补充知识)春秋五霸,秦国在西部实力最强,其他四国在东部,晏子出使楚国,就是利用政治、外交的攻势,与楚结盟,共同抗秦)
  你理解晏子为什么这样说话了吗?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课件)晏子是一个()的人。
  生:晏子是为了使齐国和楚国结成同盟才出使楚国的,因此,晏子说话特别含蓄,用了打比方、推理等方法。
  生:晏子是为了完成任务。
  生:晏子是一个不辱使命的人。(板书“个人、人才、人品”)
  师:楚王一次一次地侮辱晏子,看不起齐国大使,就是看不起齐国。然而,最终的结果是——
  生: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师:这就是“晏子使楚”的最终结局了,再大声地读一读这句话。
  (生大声齐读“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师:“不敢不尊重”是什么意思?到底是尊重还是不尊重晏子?(出示课件)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从这以后,楚王就尊重晏子了。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齐国了。
  生:“不敢不尊重”晏子,就是尊重晏子了。
  师:(课件变化)“从这以后,楚王就尊重晏子了”。哪句好?
  生:原句好。(读原句)/双重否定,是肯定,加强了语言的气势。(读原句)
  师:(课件变化) 还可以怎样说? 楚王不敢不尊重()了。
  生:楚王不敢不尊重(齐国)了。
  师:(课件)晏子是一个()的人。
  生:(齐答) 晏子是一个(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人。
  师:让我们记住晏子吧!喜欢晏子的同学可以在网上搜索有关“晏子”的资料,也可以从历史书上寻找晏子,还可以看看《晏子春秋》这本书。
  [板书]
                   宴子使楚
              楚王 →→宴子使楚 →→宴子
          挖洞(个人) →→推  理 →→狗国
        侮辱每人(人才) →→夸  张 →→下等国
        囚犯过堂(人品) →→打 比 方 →→风气不好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创设了广泛的自主思考的空间,没有用老师对文章的理解牵着学生的思维走,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晏子和楚王的第三次交锋的内容由学生自学,注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既重视内容、语言表达方式的学习,也重视文章结构的整体感知。引领学生体会楚王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侮辱晏子,从对使臣晏子的侮辱,到讥笑齐国没有人才,到直指齐国人人品不好,是层层递进的,让学生感受出看不起齐国大使,就是看不起齐国,是对学生学法的渗透。
  这节课我还注意以读代讲,在读中感悟文章的内容、人物的情感。文中楚王的语言目的明确,晏子的语言绵里藏针。在三次交锋中,楚王和晏子的思想显示得淋漓尽致,各自的胜败也是不言而喻的。充分地读人物的语言,也就实现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例如,晏子见到楚王后,楚王说的第一句话:“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读,并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色彩,为什么这样读。进而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提示语来读:“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学生在使用了多种方法朗读之后,课件中将“人”字变色,提醒同学思考:“楚王指的是什么人?”学生通过品读,很容易地理解了楚王在侮辱齐国没有能人、人才、仪表堂堂的人。让学生带进句中读,体会楚王的无理。同样,学生在充分读了晏子的语言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晏子的语言为什么采用推理、打比方等含蓄的表达方式,感悟出晏子有理、有力、有节,不辱使命的使者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