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之五

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2)细读每个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
    (3)精读全文,按照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
    2.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3)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
    (4)按不同内容分段。
    (5)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分—总段式)
     ②顺承段式
     ③并列段式
     ④因果段式
     ⑤转折段式
     ⑥递进段式
     ⑦点面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
   3.分段的标志:
    (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
    (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
    (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标志。
    (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
      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适时地教给学生的分段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段能力,不要急于求成。学生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找准分段的依据和标志快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在练习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分段能力。
  (八)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3.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4.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的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的第1、2、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