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兵马俑》说课设计之三

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说教材】
  《秦陵兵马俑》是四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课文,介绍了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秦陵兵马俑。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学习这篇课文,是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字词的能力,掌握了不少理解词语的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学生通过日常教学中概括能力的训练,能根据提示,抓住要点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归纳。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较弱,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说目标】
  我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读准“鸟瞰、颔首、擎着、惟妙惟肖”等词语。在阅读中理解、积累“享誉世界、举世无双、绝无仅有、宏大、鸟瞰、擎着、颔首、惟妙惟肖”等词语。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生字新词的教学无需面面俱到,而应该抓重点。几个多音字和容易读错的词语要多关注它们的读音;一些需要积累的词语可以结合阅读教学理解词意。
  2.借助文章开头、结尾和过渡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本文篇章结构;继续学习针对词句提出问题。
  本文“总—分—总”的结构非常清晰,可以借助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句,抓住要点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习提出问题,尤其是对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句、内容等提出问题,并试着解答。因此本课训练学生继续针对词句提出问题。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0节。
  在阅读中领悟作者采用列数字加上看到的感受写出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通过列举的例子从看到的、想象到的写出了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从而体会秦陵兵马俑的“惟妙惟肖”。课文第10节通过一组排比句描写了多个兵马俑的神态,其中的词语非常形象生动,适合学生积累。
  4.了解秦陵兵马俑的历史价值,感受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激起民族自豪感。
  情感的激发需要一定的积淀,对于课文所要传达给学生的精神不能简单的在一堂课结束前口号式的让学生念一念,或是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通过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渗透。

  【教学设计】
  由于本篇课文的内容较多,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所以我计划分2课时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
  第一课时先通过学习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初步了解秦陵兵马俑的历史价值与地位。接着学习第2~10节,找出过渡段后梳理2-10小节的篇章结构,并借助篇幅长短及“不仅……而且……”这组关联词,了解作者重点介绍的内容,继而明确文章“总—分—总”的篇章结构。借助开头、结尾和过渡段,抓住要点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学习第2节,从具体的数字和作者的感受中体会兵马俑规模的宏大及模拟军阵排列的惟妙惟肖,进一步感受秦陵兵马俑珍贵的历史价值。最后根据板书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第二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导入作者要重点介绍的内容。
  (二)学习4~9节,体会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进一步感受兵马俑的惟妙惟肖。
  1.从作者列举的例子中感受兵马俑类型的众多。
  2.学习第4、5小节,从作者列举的类型和细致的描写中感受将军俑和武士俑的鲜明特点,感受兵马俑的惟妙惟肖。
  ⑴根据文字,结合图片,区分将军俑和武士俑。
  ⑵学生交流,了解作者从看到的几方面和想象的写出了将军俑、武士俑的鲜明个性。
  本文作者在介绍秦兵马俑时,用大量笔墨分类描摹了兵马俑的个性特征,同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教学时,如何让学生既感受到秦陵兵马俑绝无仅有的高超的制作工艺为之惊叹,又习得这种观察描摹并加以想象的表达方法呢?我觉得仍然必须以文本为依托,以语言为聚集点展开教学。在读中感悟,关注作者的写法。媒体出示两个陶俑的图片,让学生看看图片,读读4、5两节,根据这两小节的内容来区分两张图片上的陶俑各是什么俑?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理解4、5小节的写作方法。在理清了写作方法之后,进行反复地、各种手段的朗读,先根据媒体出示引读描写外貌、动作、神态的句子,然后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陶俑,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了解写作方法,感受兵马俑个性之鲜明。然后追问学生:这样介绍,我们已经足以认识哪个是将军俑了,可是作者为什么还要说“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呢?由于学生天生充满了好奇,这样一问必定会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朗读交流中体会到这些是作者想象到的,能让兵马俑显得更逼真,更能说明兵马俑的惟妙惟肖。
  (三)学习第10节,感受每件兵马俑的精美。
  在学习课文第10节前,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据说在这么多兵马俑当中竟找不出两个神态完全一样的陶俑,不信,请看课文第10节。”以此来引出第10节的内容,然后通过引读排比句,再次感受兵马俑个性之鲜明。对于兵马俑的描写,神态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从神态上能充分体现个性鲜明这一特点,而神态的描写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正好课文的第10节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向我们罗列了好几种兵马俑的不同神态,所以学习积累第10节的内容,既是完成背诵第10节的教学目标;更是以读促写,积累素材,为下面的写话训练做铺垫,打基础,更有利地突破学生写话的难点。
  (四)读写结合,进行语言实践。
  1.出示各种不同的兵马俑图片,分组朗读这4小节。
  2.请学生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陶俑,在仔细观察之后,模仿课文4、5节的写作方法把他的外貌、动作、神态写具体。对于神态的描写,可以选用第10节的内容,也可以自己创作。
  崔峦老师曾说过:“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我们要重视读中悟写,体现读写结合。”因此有了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和积累,在读写结合训练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对6~9节中的某个兵马俑进行模仿、补白训练,使学生对语言的积累由输入到输出,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写作时,允许学生选取第10节中的有关语句,为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搭了台阶,使他们不至于无话可说。但同时考虑到不要禁锢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的思维,所以也允许他们自由创作。
  3.交流写作成果,教师点评。
  教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总结点评学生的作品,出示:“走近他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读句子,试着提出问题。
  质疑是本单元也是本课的重点。课文第10节的最后一句“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让学生试着提出问题,我预设了“为什么要用‘似乎’一词?”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想一想(词意),议一议(去掉词语后句子的意思),进而读懂句子。从学生的问题着手,从他们的内心需求出发,共同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通过串读的方式,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上下串联,以达到总结全文,激发情感的目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