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愤怒》教学设计之五

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理解并积累“龟裂、苟延残喘、水窖、世事洞明、作孽”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依据提纲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3、通过对人物细节描写的研读,感受祖孙俩对于水的珍视,体会导致“真正的愤怒”的原因。
   4、了解我国西北地区饱受缺水的状况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对水的极度珍视,在为祖孙俩克服缺水困难仍坚持植树护绿的行为感动的同时,懂得珍惜有限的水资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默读课文,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依据提纲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研读细节,体会主人公视水如命的情感
  [教学准备]
   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愤怒、龟裂、苟延残喘、水窖、世事洞明、作孽等。
    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用水的状况。
  [教学设计]

  一、理解“愤怒”,揭示课题。
   1、板书:愤怒
    (1)预习反馈:“愤怒”在字典中的意思是——生气(激动到极点)
    (2)读好“愤怒”一词
   2、七月如火,暑假时,“我”与朋友结伴西行,途经“五棵树村”时,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愤怒》,至今都难以忘怀。补全课题。齐读。
    说明:
    文章篇幅较长,需理解把握的知识点不少。抓住题眼“愤怒”一词的理解揭题,开门见山有助于将有效时间用在重点内容的学习上。
  二、理清层次,概括内容。
   1、分节朗读课文。随机正音:龟裂、苟延残喘、水窖、世事洞明、作孽
    说明:
    虽为中高年段,但字词教学仍不可偏废,在这里通过课文的朗读,及时纠正一些字音仍有必要。
   2、整个事件的过程(2-9节)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请默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在书页旁空出写上每部分的主要意思。
    (1)炎热的暑假里,“我”和朋友来到西北地区的“五棵树村”。
    (2)“我”向一个小姑娘要水,经老妇人同意,小姑娘给了我一碗浑浊的水。
    (3)“我”用这水洗脸,引起了老人和小姑娘极大的愤怒。
   3、根据提纲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1)简要复述还需将重点段落中的主要内容交代得稍加具体些,想一想段意中哪些地方需交代清楚,并适当具体些。
     ● “小姑娘给了我一碗浑浊的水”(抓动作)
     ● “引起了老人和小姑娘极大的愤怒”(不同表现及补充说明)
    (2)自己练说。提示:依据提纲,适当补充,语句连贯。
    (3)交流,评议。
     说明:
     简要复述是本单元的重点,虽然四年级上已有复述的练习,但明确简要复述的要求却是首次。故必要的指导不可或缺。这篇课文可依据事情的发展顺序先理清层次,列出提纲,这是简要复述的方法之一,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抓主干,从而不遗漏要点。不过,简要复述有时不限于主要内容的概括,对重点章节的内容仍需做一定的介绍,而且得加上必要的过渡,使之通顺连贯。这一点相当重要,但往往容易忽视。所以上述第三部分的指导很重要,需化一定的时间课内落实。
   4、说说读文后你还有哪些疑惑。
  三、深入学文,体会情感
  (一)读文品句,体会西北地区饱受缺水的状况
   1、出示:七月如火,车子在高高的黄河大堤上爬行,黄河河底龟裂,河水时断时续,给人一种苟延残喘的感觉,全没有“黄河在咆哮”的气势。
    (1)指名读句。
    (2)出示媒体“黄河在咆哮”,这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昔日黄河咆哮的气势令人震撼。可如今早已不复存在,出示媒体,理解:“龟裂”。
    (3)“苟延残喘”在字典中的意思是——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比喻勉强维持生存。文中是指——河水时断时续,似乎就要干涸。
    (4)指导读句。
   2、资料补充进一步体会西部地区的干旱
    ● “半夜出门去翻山。翻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山”这是西北山区广为流传的一首名谣,它诉说着山区百姓的无奈,也道出了山区人民饮水的艰辛。
    ● 每年的春季如果没有雨,便意味着村民们一年的艰辛付之东流。人们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上悲哀地吟唱:“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
    ● 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便捷的用水早已习以为常,只需轻轻一拧便可获得清辙的水流。而在西部干旱地区,那里的孩子们上学之前只能噙一水洗脸,母亲们只能用一瓢浑水煮饭,更多的人常年不洗澡,不是他们不讲卫生,而是实在缺水。
   3、西北地区的人们为了生存,正在与严重缺水苦苦搏斗,他们想水、盼水、哭水、梦水……难怪老妇人叹了口气,意味深长地说——(引读)“不是我小气,这样热的天,我的苗圃一天才用一瓢水,你们不知道缺水的苦,这样糟塌水,我心疼呀!”
    (1)理解“糟蹋”
    (2)引读:老人说:“我的苗圃一天才用一瓢水”,可现在——,难怪他们会——,(心疼,愤怒,……)
    说明:
    “愤怒”源于水资源的匮乏。这一点对生活在南方城市中的孩子是不易体会。文中内容地挖掘,课外资料地补充,能弥补这一知识的不足,进而为下文的学习提供情感上的铺垫。
  (二)细节研读,感受那里人们对水的极度珍视
     是啊,难怪这祖孙俩真正的愤怒了,那水对于他们而言贵如金子,甚至就是生命啊。文中多处让人感受到他们对水的极度珍视。请找到相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1、一个小姑娘拿着一个特制的大瓢,在每一棵小树苗根上小心地滴上一点点水,那动作好像是在轻轻抚摸睡梦中的婴儿。
    (1)“滴”与“浇”的比较,体会惜水如金。
    (2)“好像是在轻轻抚摸睡梦中的婴儿”,体会其动作的小心翼翼,唯恐稍有差池的心理。
   2、小姑娘迟疑了一下,转身走向苗圃后面的屋子……
     因为缺水,心中的不舍也在行动中有了反应。
   3、小姑娘轻轻对她说了些什么,老妇人点点头从腰间“哗啦”一声摸出一串钥匙,这时我才看见在屋子和苗圃之间有一眼水窖,水窖设有坚固的木盖,木盖上牢牢地锁着一把大铁锁。
    (1)媒体理解:“水窖”
    (2)“水窖”需用锁姥姥地锁住,可见这实在是个宝贝,再加上“坚固”的木盖,而且得用上一把“大铁锁”牢牢地锁上,更见其的稀有和珍贵。
   4、只见小姑娘轻盈地走到水窖前,熟练地打开大铁锁,用一个小木桶小心地汲出一点水,倒进一个干净的陶瓷碗里。她双手捧着那碗,像捧着整个世界一样走到我面前说:“走远路渴了吧,快喝吧!”
    (1)“熟练”缘于一件事的反复操作,文中指小姑娘什么熟练,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你还从句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这种情感?重点理解“汲”,“捧”,“像捧着整个世界一样”
    (3)师引1:这是一碗怎样的水?——那水里竟漂浮着一些细小的杂物,在白瓷碗里显得更浑浊。
     师引2:可就是这样一碗浑浊的水,小姑娘却——双手捧着,像捧着——整个世界一样;可见——。
   5、小结:作者就是通过对一些物(水窖)和人物细节的传神描写,让读者体会到祖孙俩对水的珍视。
    说明:
    “物以稀为贵”,尤其是人类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水,一旦“稀有”,其珍贵程度自然不言而喻。在文中有多处描写,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大都能找到相关地方,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这些个性解读,并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予以引导,将表层理解逐步深化,加大对思维深度和广度的训练。细节描写的指导也渗透在这个环节中。
  (三)读写结合,深入体会“真正的愤怒”
   1、理解:既然祖孙俩如此看重“水”,为何还要用这珍贵的“水”去培植苗圃。
    (1)“五棵树村”的由来。随机串读:这五棵树就是靠着小姑娘用特制的——大瓢,在每一棵小树苗根上——小心地滴上一点点水,才得以存活。
    (2)引:“在村头有个苗圃,绿绿的一片,让长途跋涉的我们略感一丝凉意。”
      1)理解:苗圃(文中指培育树木幼株的地方);
      2)联系第8节,说说苗圃种培育出的小树苗都去了哪里?(这村周围黄河大堤旁的小树苗都是那位老人家培育出来的。)
    (3)为了让小树苗存活,老妇人付出了怎样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