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气节”,还有更重要的
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一、关于课文内容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苏武牧羊”的文、“苏武牧羊”的画、“苏武牧羊”的曲、“苏武牧羊”的剧成为优秀的文化资源。课文《苏武牧羊》是沪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的课文。《苏武牧羊》一文主要讲了苏武的三件事:一是面对匈奴王的诬陷,苏武宁死不屈,抽刀自尽(“顿时鲜血直流,幸好被人救下”);二是汉奸卫律劝降,苏武痛斥卫律;三是苏武在北海牧羊。三件事,一件事紧接着另一件事,环环相扣,情节颇为跌宕起伏。
除了记叙了苏武的这三件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整个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为了和平,“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过了整整19年”,苏武头发全白了,怀里旌节的毛也全部脱光了,但他终于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祖国。
二、关于文本主题
整篇课文,围绕人物的主要事件,集中表现了苏武的宁死不屈,忠诚国家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无论是哪一件事,都能体现出文本的这一主题。
三、关于“旌节”
“旌节”是古代使者出使的重要随身品,“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正是因为是国家的象征,因此,课文几乎每一个自然段都写到了它,请看下面的句子:
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说着抽刀自尽。顿时鲜血直流,幸好被人救下。
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旌节,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动,没有一个不落泪的。
由此可见,在苏武的心中,这支“旌节”重于自己的生命。旌节尽管只是一件随身物品,但其意义已经超越了一切。
四、关于本文教学
本文的教学,以什么为抓手,即确定什么教学内容,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翻看了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基本以“讲故事”、“知人物”、“悟主题”、“再升华”这样的教学思路,了解课文写的三个关于苏武的故事,感受到他是一个不屈不饶的民族英雄,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说说人们是怎么“感动”、“流泪”的。
这样的教学不是不可以,但看完后,总觉得不过瘾。
阅读教学,学生要学习的一定不仅仅是人物的品质以及课文所揭示的道理。除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文本的表现手法、其中的语文知识、文章是怎样谋篇布局等这些内容应该比文本的主题更重要。天津师范大学田本娜教授在《对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一文中曾写道:“阅读教学不仅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载体理解内容,而且要关注语言文字载体本身的物质存在。”田教授告诉我们:阅读教学离不开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消化,但更应关注的,是语言文字。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朗读词语表中的词语,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折磨”、“置之度外”等词语的意思。2.知道课文写了苏武的三件事,重点写了第三件事,了解课文是从几个方面写出苏武所经受的折磨,学习巩固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结构。3.朗读课文中描写苏武的句子,背诵课文第6自然段,感受苏武心坚如铁的气节。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因此,品读、感悟、积累、运用语言是本课的主要任务。推而广之,这也是每一课教学的最主要的任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推敲
下一篇:《苏武牧羊》教学设计之一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