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住母亲的脚》听课有感

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在《抱住母亲的脚》一课上,有教师紧扣“母亲的脚坚硬如木棒”展开教学,要学生说说看着这坚硬如木棒的脚,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此举的意图显然是让学生感受母亲的终日操劳,含辛茹苦。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实现了他的预设。学生对母亲的辛劳有深刻的感受。有位同学甚至谈到“母亲太可怜了,透过母亲的脚,我仿佛看到她一边辛勤地干着保姆工作,一边还受着主人的欺凌。”

  这个学生显然将文中母亲的生活背景搬到了解放前那黑暗的年代,因而从中看出了阶级斗争。或者在他的潜意识中,做保姆本身就是低下的,是一份耻辱的工作。这显然有悖于新时代的荣辱观。因而此时极需教师对他说不,告诉他母亲确实辛苦,却并不如他想象的那般备受屈辱。但可惜的是,教师认同了学生的回答。而认同的原因,在我看来是因为这样更能激情。

  课堂上确实需要激发学生内心情感,但必须是“有感而发”。称母亲受到主人欺凌确实能唤起学生对母亲的同情,但这种同情是建立在对保姆这一工作的歧视基础上的。他们先验性地认定体力劳动的社会低下,然后再给予怜悯。这样学生的情感是激发了,但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已是相去甚远。他所体会到的作者对母亲的感谢中,是否掺杂了原来不该有的对富人的恨?他明白了做人应该负责,却是否将能挣到足够的钱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呢?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但需注意的一点是,对词句的品读必须联系整篇文章的主旨。否则,学生的思维便如脱缰之野马,看似热热闹闹,主体地位尽显,实则华而不实,将本该细细品味之物弃于一旁。因为没有领悟文章主旨,文章的启迪功能受到削弱,因为不屑与从文章中启迪心智,语文的人文性得不到体现。只有引领着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他们才能触摸到蕴涵于字里行间的世界,聆听作者絮语,感受个中滋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