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文本细读碎思二则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在金文伟教授的指导下,我对汉字学与古诗教学的关系有了一点新的思考,于是选择李白的《望天门山》体现我的思考。这首古诗人教版教材编排在三年级上册,长春版编排在四年级下册,语文版编排在五年级上册。我以四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情作为备课的依据。
碎思一:关于解读中争议较大的三个问题
确定了执教内容,才发现这首诗不好教,最主要的原因是关于这首诗的文本细读争议太大了。比如:
1.李白之“望”,立脚何处?是“孤帆”上还是江岸边的某处?
2.“至此回”的“回”是“回旋”还是“回转,改变方向”?
3.“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孤帆”是李白乘坐的船还是李白所望之船?
经过文本细读,请教有关专家之后,我对这三个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第一个问题:要分清观察点是“孤帆”上还是江岸某处,必须从作品本身研读,寻找答案,而真正的名作,对模糊的境况,往往在材料的组合和结构安排上,是有暗示的。这首诗也有“草蛇灰线”,但“不在千里之外”(金圣叹语)。这个暗示,应该是“两岸青山相对出”。两边的山景不断地扑入眼帘,只有舟行水上才会有这个感觉。
第二个问题:“回”解释为“回旋”,是楚江水撞击天门山产生的漩涡,是不对的。理由有二,一是“至此回”在传世的两种宋本(蜀刻本和当涂本)中,都作“直北回”,这应是诗的原貌,“直北”两个字因为形近被误写为“至此”。二是《舆地志》记载,“博望、梁山,东西隔江相对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既然“相去数里”,可见这里江面并不窄,江流在此不可能形成如瞿塘峡口那样的回旋。
第三个问题,关于“孤舟”的解读。诗题叫“望天门山”,可见“孤舟”是李白望见他人乘的小船。如果“孤舟”是李白坐的船,那诗题中用“望”就不恰当了。再结合李白诗作的特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的诗作想象奇特、大气磅礴,但道的大多是“眼前景”,妙就妙在“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谓“意新语工”(梅尧臣语)是也,但并不隐晦、难懂。关于这个问题,中国李白研究会薛天纬副会长也回信说“我曾亲自乘船过天门山,李白所写乃船上所见实景。”
引之以据,疑窦算是解开了。
碎思二:关于文本意象
古诗教学重中之重的就是抓“意象”。“意象”,是文学作品能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情境、格调和境界。意象不是单独的景物形象,也不是诗人的主观情感,而是诗人的情与自然的景契合的统一。《望天门山》是写景,更是写“心”,天门山的雄伟险峻、楚江的壮阔汹涌,同时又是一种情,表现的是一种物我相亲、主客同一,自然与心灵合一的异常奇妙的精神神游,是青年李白的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象征。这节课抓住这个“意象”,循着相望、相融、相悦的线索展开。第一层,“人山相望”:李白望天门山,山是山,水是水,山水是景;到青山、远客四目相对,由景而情。第二层,“人山相融”:李白的心与山水融合为一体,此时,山在李白的眼中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是人,是迎接他的主人,是心心相融的朋友。第三层,“人山相悦”: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山滋润了诗人的精神,诗人激发了山的灵性,人山相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解读古诗《望天门山》
下一篇:碧水青山也“动”情——抓动词学古诗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